前幾天,老師在班級群里公布了下學期的宿舍安排和一則關于家長下載某app的操作指引,家長可以通過下載某app收到孩子的考勤信息以及可以查詢孩子的時時消費記錄,還可以在線充值校園IC卡等等。
家長群里因此又熱鬧了起來。我把宿舍安排通知轉發給濤哥后,app我就打算不管不顧了,我沒有下載的欲望。
因為我們山莊有接待活動,我把孩子們都帶上,指望濤哥幫我拍些照片留做后期宣傳,濤哥一聽就蔫了,因為這不是他喜歡做的事,我說:不喜歡也要去,誰都會有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的時候。聽著濤哥“好吧好吧”的回答,我把“現在讓你去做不喜歡的事,以后你才有更多可能去做你喜歡的事”的話咽了下去。
從家里到公司山莊需要一小時,濤哥上車就折騰手機,他打算通過我手機獲取驗證碼,用他的手機下載學校那個app,他笑說:那個app我下算了,免得我遲到你們也知道。
我笑起來:誰讀書還沒個遲到的時候?我才懶得管你什么時候遲到呢。
濤哥笑說:我上學期因為遲到挨扣到只剩53分了,照道理應該挨兩次走讀。
我笑說:沒事,反正你有電單車的,走讀也是自己去自己回。
又琢磨一想,不對啊!忍不住又問滿分是不是100?濤哥說:是啊,遲到一次扣2分,挨生活老師抓一次扣5分。挨抓就要花兩節課時間去老師那里抄制度,我們宿舍幾個挨老師抓了2次,后來去找老師,老師看到我們像看到親兒子一樣。濤哥說完應該憶起此情那景自己忍不住也笑起來。
濤哥說有的同學都是6點起床,我們有幾個睡到7點,甚至7點十多分,還攀爬了幾次墻,要不挨扣分更多。
挨扣47分有點多啊,確實是老油條了。怎么你就能避免挨處罰呢?
因為要考試了,老師就不罰了。嘿嘿!不錯,運氣蠻好。
我聽著濤哥的嗅事忍不住聊起我讀書時候的趣事。
我們那會,也有幾個女孩子玩得很好,總是想方設法坐到最后一排,一下課就把教室后面的空地占領,下課就玩起斜沖跑上后墻,看看誰能留幾個腳印在墻上,看誰留得高留得多。
要不就是在教室旁邊的過道玩一種你抓我的游戲,分成兩個隊,一個隊的幾個人使勁跳出一步兩步互相攙扶在一起,再由另外幾個在線外你拉著我,我在線內使勁往后傾斜,你在線外使勁向前傾斜,伸手去碰觸線內的人。
那時候,感覺除了我們幾個女孩,都沒有別人敢走那后門,我們完全杜絕了走后門歪風。
濤哥笑說:我們那一排也是,坐后面也吵,但是全班成績靠前的基本在我們這排。
我說:我們幾個人當時約定每次考試誰的成績最好誰請客,我基本上是請客的多,但是我只是在這五個人里面成績靠前。唉,想想我的讀書時代,都想不出我認真學習的樣子,都是在玩在鬧。好可惜。
初中時候,當時我家里還做酒曲,而班里每個同學都備有一瓶漿糊。我們幾個玩得好的,下課就去借同學漿糊瓶用,拿過來偷偷把酒曲放進瓶里,還好好攪拌后還給同學。幾個人分工合作,不懂當時借完了全班的漿糊沒有。反正第二天我們又去借,借過來一看就假裝咋乎的驚呼:你的漿糊怎么成了水了!
然后再去借別的人的,好多人的漿糊都成了水,搞得整個班一片恐慌。
班里有個潘同學,因為生病造成腦子出了問題,但是在家也無所事事啊,父母就把他送到我們班。初中他和我們也是同學,自然我們對他就很知根知底了,剛好老師安排他和我們排排坐。
有一次剛剛換的物理老師不懂我們班有這么個同學,一接我們班就馬上進行摸底測試,潘同學得了0分。每次測試過后雷打不動的就是講解試卷,講到某題時,我們發現潘同學有一題做對了,估計老師當時看到他的答題氣不打一出全部打?。我們告訴潘同學:你快點舉手,這題你答對了的,你不應該得0分,你應該得2分。
潘同學馬上舉手,老師禮貌的示意他說話,他拿著試卷“噔噔噔”走上講臺跟老師辯解:老師,我這題是對的,我應該得2分。
老師估計當時氣得血壓上升,半天才噎出一句話:2分和0分有什么區別?
全班哄堂大笑。
我們還力薦他獲得很多票數,如果真按照票數他應該被評選為班干。
自習課時,我們又慫恿他往前排坐:你看啊,當班干的誰不是坐前排?你得了那么多票數?難道不應該坐前面去?無論如何也不能坐最后的。
潘同學聽話的噌噌把自己的課桌往前一搬,擠在了兩個組之間的過道里。班主任一來氣不打一處出的大開批評:啊!要不是潘同學生過病,他的成績分分鐘碾壓你們!
我們還經常收了他的東西,在他去跟老師求救時又偷偷放回原位,當老師帶著他去尋找時,首先一打開課桌就膛目結舌。
后來他跟著父母調離龍勝,離開前說過到了桂林要給我們寫信,還要送給我們玫瑰花。讓我們樂不可支的高興了好久。
我們用大好時光陪著這位潘同學度過了很多美妙時光,我相信他離開了我們以后,再也不會那么快樂了。
晚上熄燈之后,我們依然不亦樂乎的聊天,聽到敲門聲,我們理直氣壯的問:誰啊?不講名字不開門!
班主任的聲音嚴厲的從門外傳進來,我們的聲音戛然而止,琢磨著班主任離開后,又哄堂大笑起來。
我們還捉了很多螢火蟲放在蚊帳里,熄燈之后玩得那叫一個“嗨不勝收”。
雖然那時我們不懂得認真努力的學習,但是我們真的快樂啊!講不完的趣事。
所以,當濤哥被老師批評熄燈話多要求我接他回家時,我下意識的反應是:讀書時誰熄燈后不說話的?
我真的覺得這類處罰太不厚道了。
當他上課遲到被老師曝光在班級群里,我依然不覺得是多大個事。
當同學家長跟我投訴濤哥給他孩子起外號時,我下意識的反應是:讀書時誰不干這事啊?沒個外號算讀過書嗎?
濤哥說有的同學在宿舍也是很認真的學習,只有他幾個鬧騰得起些,總是不停的說說笑笑。看來,鬧騰的同學給其他努力學習的同學創造了不一樣的環境,讓他養成在鬧騰的環境里依然能安靜學習的良好習慣。
所有孩子與萬物一樣,都有著相似的成長規律,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加以引導,孩子還是會成為他該成為的樣子。
錯失了時機去引導孩子,如果只是讓孩子遵照自己的思想有規律的成長,到他對自己有了深刻認識之后想做出改變,他應對自身的判斷做出的努力也會讓他成為他該成為的樣子。
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都沒那么多時間去關注孩子,對孩子也沒那么多要求,但是我身邊的同學并沒有多少個誤入歧途的。
當我們成為了父母,我們忘記了我們當年的快樂,我們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改變孩子”,當我們的孩子似乎擁有了更多技能之后,我們還是覺得不夠,我們惶惶不安的又期待他們擁有更多更多。。。。。。
我們忘記了我們自身是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不滿意,只能通過不停對孩子的塑造行為獲取滿足感。我們并沒有多少行為是遵從孩子內心的想法,我們覺得自己比孩子厲害太多,依照自己的武斷果斷的控制住孩子。
我們努力讓孩子成為我們期待的樣子,我們左管右管,前管后管,孩子卻離我們期待的樣子越來越遠。
到底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我們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