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自己的能力并不輸給獲得升職加薪的同事,但好運似乎就差臨門一腳,而與自己無緣。一批人同時進入公司,同樣的學歷和經驗,但過了一段時間,每個人拿的報酬卻不一樣。為什么我拼命工作,領導卻總是不滿意?為什么辛苦了一年,得到的評價卻是有苦勞、沒功勞?為什么每天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卻沒有成就?殊不知,對于企業而言,永遠只有兩件事:一是戰略,二是執行。正所謂三分戰略定天下,七分執行拿成果。想要升職加薪,請拿結果說話。
靠結果取勝
北京某設備公司在春節前幾天臨時決定派10個人去青島參加一個項目推介會。
公司老板讓劉明訂十張三日后去青島的火車票。每逢節日,鐵路客運就非常緊張,旅游旺地更是如此。過了很久,劉明氣喘吁吁地回來說:“網上的票售完了,我又去火車站排隊,售票處的人太多了,排了兩個小時才輪到我,但是窗口所有去青島的火車票,包括軟臥、硬臥、硬座都賣完了,沒辦法,我只好回來了。”
老板有些不滿意,眉頭一皺,說了一句:“哦,沒你的事了,先出去吧。”小劉感到很委屈,心想,我辛苦一早上,的確是沒票了,我能有什么辦法呢?怎么連句“辛苦了”都沒有?
老板又把這件事安排給小李去做。小李也去了火車站,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回來,他的回答是:火車票確實賣完了,我調查了其他一些方法,請老板決策:
1.買高價票,每張要多花100元,現有15張;
2.如果找關系,我有一個朋友在火車站派出所,可將10人送上車,但是沒地方休息;
3.可以中途轉火車,北京到濟南有X趟,出發時間:XX;到達時間:XX;濟南去青島有X趟,出發時間:XX;到達時間:XX;
4.如果可以坐飛機,三日后有X班飛機,時間分別是XX;
5.如果可以坐汽車,包車費用是XXX元;豪華大巴每天有X次,時間分別是XX,票價XX元。
最后,老板選擇了其中一種方式去青島,順利舉行了推介會,后期在會議上特別表揚了小李辦事得力。小劉低頭不語。
同樣的職位,是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不同的行為方式,進一步決定了他們在企業中不同的地位。小李正是建立在結果思維的基礎上,靠提供良好的結果取勝贏得了老板的贊賞。當我們在做一項工作的時候,首先要思考結果是如何的,上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多一份思考,才能多一個機會,才能多一份收獲。
找準什么是結果
態度不等于結果
張總的電腦死機了,網絡管理員接到電話馬上就開始處理,跑上跑下,滿頭是汗,甚至午飯都沒有吃,但就是找不到原因。張總也因為沒有電腦耽誤了重要郵件的處理。管理員的工作態度很好,可是客戶不會去考慮這些理由,更不會因為你滿頭大汗而諒解你的老板。
做企業就是做商業。商業的本質就是結果交換——企業用結果與客戶交換,員工用結果和企業進行交換。態度不等于結果,公司不提供客戶結果,
就沒辦法產生效益;而作為員工個人,提供結果給公司,公司才給員工工資;沒有結果,再好的態度等于零。
所以,作為職場人士,我們一定要在意識上建立起態度和結果兩個獨立的系統,態度好不是客戶付錢的原因,更不是公司給你發工資的原因,提供滿意的結果,才是高薪的關鍵。
任務不等于結果
公司分管項目拓展的副總裁,讓兩位同事收集某城市一年來的土地交易信息。兩天后,他們提交上來時,領導發現小張收集了一大堆,包括了前兩年的數據全部都給羅列起來,不知道該看哪里,但也不能說小張做得不對,畢竟他的任務就是收集信息,可以說完成了領導交給的任務。而小王就不一樣了,不光收集了一年以來的相關數據,還單獨做了幾頁紙的分析,包括平均價格、商業用地平均價格、工業用地平均價格、住宅用地平均價格、甚至一年以來的各項占比以及價格走勢都做了曲線描述,使領導一目了然。顯然,小王為領導提供了滿意的結果,而小張只是完成任務,可是任務并不等于結果。
之后,副總裁要求小張通知各部門負責人明日下午開會,開會時間到了,銷售部門的負責人卻沒有來。
領導追問小張:“你都通知了嗎?”
小張說:“我通知了。”
“那為什么沒有來?”
“我也不清楚怎么回事。”
后來查明,小張是向各部門負責人群發的短信,告知大家明日下午開會,但銷售部的負責人總在外地出差,沒有看到短信。如果小張在群發短信之后,讓大家回復確認一下,就能知道誰沒有看到短信,再打電話通知,這樣就不會出現漏人的現象了。在工作中,我們要時刻警惕“領導交代的任務我完成就行了”的心態。凡事務求結果,應該抱著務求有結果的心態去做。
指責不等于結果
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上分享了這樣一個奇景:
在他公司附近剛好有一排樹,近處的兩棵,幾乎頂住了屋頂。周圍人都在疑惑,這些樹為何會長成這樣?是應該砍掉樹,還是該拆掉屋頂呢?
原來,挖坑的,只管把坑挖好;種樹的,也按坑種樹。至于未來樹木如何生長,卻沒有人考慮。挖坑的,種樹的,都很忠誠于自己的職責,但是認真履行自己職責的后果卻是樹無法成長。職責不等于結果。
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人抱著“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份內事,其他的事我不管”的心態,造成部門之間、員工之間溝通不暢。企業的存亡是建立在結果之上的。無數個員工的結果構成了企業的結果。對其他員工工作不關心,就是對結果的不關心。員工不提供結果,企業就會死亡;只有每一個員工都提供了令客戶滿意的結果,企業才會蒸蒸日上。
你的職場生計就是“結果定義”。你如果想獲得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多的報酬,就得以結果思維將心比“薪”。站在企業和老板的角度去思考,企業要的是什么、老板要的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提供一個好的結果,證明自己有能力為公司創造財富;否則,老板憑什么相信你會做得更多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