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法國鄉村,克萊門特.馬修來到一間外號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當學監,接著與這里的孩子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感動的小故事。
01
電影的開始馬克森斯大叔被頑皮的孩子們惡作劇傷了眼睛,當馬修揪出那個惡作劇的孩子準備把他帶到校長那里。可是,當孩子知道要去校長那里的時候,是奮力的抵抗。
為什么呢?下一幕,當校長揪著另一個孩子的耳朵進到他的辦公室之后,孩子的喊叫和打罵聲為我們和馬修揭曉了答案。一味的以暴力手段處理問題和懲罰孩子,只會令孩子畏懼,并沒有讓他們從本質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感謝馬修的仁慈,沒有把孩子交給校長,而是告訴孩子馬克森斯大叔傷的很嚴重,他必須為他的錯行受到懲罰,去照顧馬克森斯大叔。
我們看到,這個孩子在醫院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他的懊悔,他害怕善良的馬克森斯大叔會死掉。
孩子是頑皮的、無所畏懼的,可是他們并沒有害人之心,他們都有著他們自己的是非判斷觀,我們應當學會用仁慈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的錯誤。有錯必須懲罰,但不是打與罵。
02
校長的一系列言行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很不稱職的教育者。
且不說他如何顛倒黑白為自己邀功請賞,就他對待孩子的態度,我就覺得他不適合也不配身為一所學校的領導者,盡管這是一所“池塘之底”,是一個問題孩子的集聚地。
在我看來,身為一個教育者就要有著職業的素養和道德。起碼要熱愛自己的職業,就算對自己的職位有著各種怨言,也不應該發泄給孩子們。
憑什么孩子們要接受他“行動與反應”的原則,憑什么孩子們只能接受他的毒打和禁閉,憑什么孩子們的行為是由他斷定錯對……只因為這些孩子們無法選擇,沒有人會認為問題孩子會善良、會說真話、會懂得感激。
看到哈森校長不斷打罵蒙東的時候,我只感覺到了他的憤怒和怨恨,為自己丟的錢而憤怒、發泄。那一刻他完全就像一個瘋子,沒有絲毫的理智而言。就在憤怒之下完全認定錢是蒙東偷的,而事實上并不是這個孩子做的。
我想處于憤怒之下人很難平靜下來理智處理事情,但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為人師者就必須要求自己要做到。起碼要理智的處理事情,對待孩子的時候不能把個人的情緒帶進去。
情緒是會感染的,仁慈善良的馬修老師和馬克森斯大叔教化了在哈森校長嚴管之下叛逆的孩子們,讓他們懂得了感恩和快樂。
03
馬云曾說過關于自己對教育的一點看法,他說: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基本奠定了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基礎。幼兒園的孩子一定要學習音樂(激發靈性)、舞蹈(懂得節奏)、繪畫(開啟想象力)……這些是種子,埋在孩子心里,長大了文化也就有基礎了。小學教育重要的是對價值觀和做人道理的培養。通過讓孩子們學習1000個東方文化經典故事以及1000個西方經典故事來了解東西方文化和魅力,培養他們對做人做事的良好習慣,特別是對學習的興趣尤其重要。
不可否認,電影中的馬修老師正是發現了孩子們對唱歌的喜愛才組成了合唱團,教給孩子們音樂。而孩子們也是因為興趣才能夠唱的很好,從心里接受了音樂,愛上了音樂。同時,馬修老師的舉動無疑是給孩子們播下了音樂的種子,不然皮埃爾也不會去學習音樂,也不會把音樂堅持到底。
興趣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如今的家長個個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各種輔導班壓得孩子早已對事物失去了新鮮感和興趣。
古人都說因材施教,不僅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性施教,也要因孩子的喜好來進行學習。強扭的瓜不甜,只有調動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天性,讓他們能夠自己主動的對某些事物感興趣,愿意學習才能真正的使他們學到東西,記到心里,有所感觸和收獲。所以,一定要播好這顆興趣的種子!
最后,我覺得作為一位老師必須要有仁慈寬容的心。包容每個孩子,包容他們的不足,鼓勵他們,不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失敗的、無用的。讓每個孩子都有滿滿的自豪感,讓每個孩子都是積極向上的,讓每個孩子都是開朗活潑的!
04
馬修與學生的故事有很多,他對于所有人都是寬容與鼓勵,同時不失時機的隨機應變與幽默風趣,將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不斷的拉近。
其實很喜歡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于馬修令人倍感舒適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中國很少有老師可以做到這樣。只有深切的愛、真心的尊重,以身作則,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希望我們的老師都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