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Papi醬因為在節目中說過的話引發了熱議——“我覺得對人來說最重要的首先是自己,其次是伴侶,然后是孩子,然后是父母。
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之后的這一生,我是跟我的伴侶一起過的,孩子和父母都是陪伴著走過一段路,剩下的路還是自己去走的
看到這個話題,很想從自己一個媽媽的角度說說看。
?女人做了媽媽以后,孩子越大想越能明白一個現實,孩子不屬于你,屬于他自己。
媽媽就該對自己好一點,沒人會比自己更愛你。
只有快樂滿足的媽媽才會培養出人格健全,內心富足的孩子。
應該把自己放在人生第一位,孩子享有自己的生活,沒人能代替,你自己的生活中也是需要找的人生的意義。
找不到自我的媽媽,只會迷茫不知所措,把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對于每個女人來說生育是一個完滿自身的過程,沒有經歷過媽媽的女人,很難體會到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艱辛和付出。
付出全部時間的親密陪伴,最終把他交付成一個完整的人,送別看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卻沒有再回頭過。
要說媽媽偉大嗎?不是的,做媽媽該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犧牲,生孩子是自己的決定,但孩子的出生屬于這個世界,屬于他們。養育的使命是媽媽們重新審視過去,拓展生命邊界與意義的過程。
只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為什么把自己放在第一就是自私?
真正的家庭里最好的關系,難道不該是我們各自保持選擇的自由,為各自人生負責,無論最后的結果如何,都會有親人支持嗎?
愛是成全不占有,媽媽尊重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那不該是媽媽們先找到自己獨立的人格嗎?
今年冬天最冷的時候,孩子在外面玩,覺得熱了就把外套脫掉,我爸爸看到了,要求他穿上外套,6歲的孩子很生氣的冒出了一句,是你覺得冷又不是我(覺得)。兩邊僵持不下,孩子回到臥室時候還是很生氣。
我平靜的對孩子解釋,爸爸覺得你冷是怕你著涼,為你著想,但穿上衣服會熱,當然是你自己的事。別人的意見要尊重,但你也有選擇的權利。
當孩子慢慢安靜下來一會兒后我才說,現在你可以選擇不穿外套,但是在房間里玩一會,這里比外面暖和點,當你覺得不熱的時候,你在選擇是穿上外套出去,還是繼續在兒這呆著?”孩子最后選擇在房間里頭玩一會兒,最后自己穿上外套出去玩了。
隨著孩子長大,我越來越不再替他作出決定,而是把選擇留給她,我會告訴他,我的建議只是給你一個意見,而最后要做的決定是你自己來選擇,而最后得到的后果也是你自己來承受。
如果把孩子放在第1位就不是自私,那到底什么是自私?
我認為的自私,是一切從自己的想法出發,否定別人的觀點。那反過來,一切以別人的意愿出發,否定自己的觀點,是不是就是無私呢?
而現實是,自私的家長一切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養育出的只是懦弱,沒有自我的孩子,而無私,一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永遠不考慮自己的媽媽,養出的卻是自私自利,不孝順的孩子。
假設你把孩子放在第1位,而更現實的是,你陪伴孩子的時間也不過只有10年而已。
0~3歲,家長是孩子的全世界,100%是媽媽的孩子。
3~6歲,家長是玩伴,探索自己和未知,是孩子的世界。
6~12歲,學生的身份,朋友之間的關系,就要分走孩子一半的注意力。
13~18歲,少年到成年的磨練,認知人格成型,思維方式的養成,新的嘗試,感知成長和挫折。與成年人現實世界的接軌,家長的角色開始慢慢的退出,不能再為他做任何的決定。
因為10年之后又是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離我們現在所知的一切又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父母的保質期就到這里,戛然而止。要么一起接受更替認知的新變化,要么固守傳統,不接受,不認同,但這也是你的選擇,不是孩子的。
無論選擇什么,孩子終將會離開我們,去展開自己的生活,獨自發展繁衍下去。
那剩下的時候,媽媽們能做什么呢?默默等著,苦苦盼著,干著急,焦慮著,還是尊重孩子自主發展的同時,平靜過好自己的生活。
活成孩子長大以后人生的模樣才是對他最好的陪伴,而不是苦苦復制原生家庭的循環重現。
愛自己是先了解自我,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別人不承認你的努力,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