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以為,長大后某些問題就會自動迎刃而解,某些道理就會自動體悟明白。
成年后才發現,那些隨著歲月長大成熟的,和身份證上年齡,無正相關,是人情世故的洗練,是思想層次的轉換,是格局視野的眺望,是韌性反覆的拉扯,而那些不曾用心學習與面對過的課題,仍會停留在孩提時代的心智與經驗,不會隨時間,自動改變。--
這些小時候的以為,與成年后的察覺:
1. 小時候,看大人們總愛喝酒,好奇酒是否就真比上果汁奶茶好喝?
趁四下無人,偷嘗一口,覺得好苦好難喝,不懂為什么大人那么愛呢?
以為成年后某天再喝,酒或許就會變自然變得不再苦口。
成年后,發現酒依舊苦口。原來大人喝酒 愛的不是好喝,是放縱,是興致,是無奈,是逃避。
---
2. 稱謂一路從女兒、妹妹、學生,變成姐姐、阿姨、主管、老師,小時候以為,長大后就會知道怎么在晚生后輩面前,扮演個稱職的大人或前輩。
成年后,發現變成這些角色,一樣從來沒人教我怎么扮演。
逐漸失去可以扮演任性而為的角色后,開始有點懊悔,過去對大人與前輩的苛責了。
---
3. 聽大人說,嬰兒肥長大會消、青春痘長大就不會長,有天,丑小鴨會變天鵝、飛機場會變木蘭飛彈。小時候別太在意外表,專心念書考試充實腦袋更重要。
成年后,發現不花時間運動健身、不鍛煉體態雕塑、不注重飲食生活、不注重抗氧化保養、不學習化妝發妝穿搭技巧,長大后仍舊同個樣,并不會變得和向往崇拜的電視劇中女主角一樣美麗苗條又充滿魅力。
---
4. 電視劇中,那位長相平凡但有顆善良心地的女孩,終將會勝過耍盡心機的千金靚妹,終究被萬人迷帥氣男主角注意到并轟轟烈烈地愛上彼此,經歷波折贏得幸福,飛上枝頭快樂度日。
成年后,發現人終究是現實的。善良心腸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得體的外在門面、靈光聰明的腦袋或清晰表達的口條,往往也無法有先吸引到目光的起頭,再帶出日后相處,讓那顆自己引以為傲的善良之心漸漸被看見。天真以為善良無敵,有一天我的美好心地絕對能夠超外外在條件,抓目優秀條件異性的注意,而不經營與維護個人形象,不努力讓自己的人生加值、追求卓越、畫上不同色彩,只顧內在而忽略外在,卻期待著讓人稱羨的愛情或婚姻臨門,還是看劇幻想較快。
---
5. 小時候,對于世界上各種工作的認知,是從叫的出職稱的職業、平常會接觸到的大人們而來,像是老師、校長、醫師、護士、雜貨店老板、速食店服務員、公交車司機 、郵差先生、上班族、科學家、太空人、漂亮飛機姐姐(空服員)等等。或者,流浪漢、乞丐(大人恐嚇:如果不乖乖念書,長大只能做的工作.....)。
成年后,才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更多工作和職業別,無法被定義、無法叫出確切職稱、沒有既定工作內容、沒有固定工作地點、沒有既有職業形象,甚至現在可能還不存在于人們能想像的范圍中。
原來,還有一個更酷的職業選擇叫做,創業,一個可以為自己量身定制而創造的工作與職稱。
---
6. 小學作文里,對于人生時間軸,有許多明確幾歲該做什么事的藍圖。
例如,12歲小學畢業,15歲國中畢業,18歲上大學,22歲出社會,25歲遇到真命天子,27歲結婚,30歲當媽媽,往后的日子中,認真工作與相夫教子,65歲退休養老,70歲孫子們陸續出生當奶奶,含飴弄孫享晚年,最后墓志銘寫上享年85歲。
成年后,發現能在22歲畢業出社會已算順利還在人生規劃內,剩下的人生藍圖,只能邊走邊看造化。有時候靠努力,但更多時候看機運。永遠無法事先畫出時間軸,預測會遇到什么人事物,或在哪個時間點能夠身處哪個空間。
身分證上年齡數字只是參考值,思想和成熟度,才是真正的無形時間軸,帶你前往你的每個人生錨點。
---
7. 畢業紀念冊上,用簽字筆寫下:友情一萬年、閨蜜永不離,這類對于學生時代摯友好姐妹的信任和信心,相信友情可以戰勝分離與時間。
成年后,發現當時并不是虛情假意,而是真的天真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到閨蜜友情長保不失鮮。
直到經歷各種分離,看淡人來人往,體悟到友情,有時候是陪伴彼此的那一段成長、一段路。
至于友情能否長存,看緣分之余,更看彼此有沒有用心呵護、花時間經營、同步成長方能繼續同行。
---
8. 夜深暗自啜泣時,不斷告訴自己,長大后絕對不要再犯父母那輩的錯誤、絕對不要用討厭父母對待自己的模式,去對待自己的伴侶與未來的小孩,更不能以情感勒索之名討愛、討尊重。
成年后,發現在人際關系中,卻常常一不小心,便出現了那些小時候最討厭大人的行為影子。特別容易在親密關系里,愈想避免的錯誤,愈是在發生嚴重爭執沖突后才恍然驚覺:
原來我那些討人厭的舉動,居然和我父母討自己厭的模樣,像極了。
9.? 兒時,望著父母辛苦但堅強可靠的肩膀與背影,是安全感來源,也是崇拜想成為的標竿。
總認為,他們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哭的時候總有能肩膀讓我倚靠、長大我也要一樣厲害強壯。
成年后,某天赫然發現父母的白發和皺紋不是開玩笑的刻在臉上、走路開始變緩慢變蹣跚、不適應新科技變化的速度甚至排斥、開始定期跑醫院看病拿藥做檢查、不得不開始忌口注重補充營養保健、開始閑的只能到公園看人下棋打發時間、到圖書館書報區與其他長者們戴著老花眼鏡看報紙。
某一天回家時,才從背影發現,他們從父母,變的愈來愈像,所謂的老人。
10. 小時候,對于很多事情,都有著極度明確的道德觀標準,是非對錯態度一致。
不管原因為何,成績不好就是不努力,作弊就是罪大惡極,遲到就是沒信用,外遇就是該死。
成年后,發現每個行為背后,可能都有某個不為人知、但值得探究的更深層原因。
成績不好,是因為每天放學要幫家里餐館一起做生意能花在課業上時間有限。作弊,是因為被嚴格虎媽體罰虐待與恐嚇給嚇壞了。遲到,是因為路上發生車禍停下來陪傷者等待救護車。外遇,是因為在原婚姻關系中是曾被家暴受害者,好不容易遇到另個懂得珍惜自己的人,遺憾相見恨晚,身心靈卻已不聽道德使喚。
成年后,也才漸漸明白,這些因為,并不是找借口矮化原先的道德標準,或世風日下道德淪陷,而是可以更寬容也更細膩的,去理解每個人每個行為背后可能潛藏著無形的苦衷。
也才漸漸懂得,去同理去海納不同狀況的發生,不再從表象地批評、嚴厲地指責他人的錯誤。
原來,成年后的味道,和兒時想像的,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