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天生就比美國人勤奮。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什么?這怎么可能是缺點?人們習慣把工作放在第一,但是過度工作反而會導致沒有重點,并且無法持續。由此而來的毀滅性是令人驚訝的。更多的工作時間并不是解決的辦法。
擁有很多的金錢和能夠像百萬富翁一樣真正享受生活根本就是兩回事。
生活中你所控制的"W"的數目決定著你手頭金錢實際價值的增長:做什么(What),什么時候(When),在哪里(Where),和誰(Whom)一起做。
擁有選擇機會--具備選擇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
如果每一個人都以同一個方法來看待和解決同一個問題,而結果總是讓人不滿意,這時,我們該問自己,是不是可以換一個角度來做?不要總是遵循錯誤的模式。方法錯誤,本事再大也沒用。
異類者的規則:
1.退休是預防出現最壞情況的保險。
退休計劃就像人壽保險,它只是預防出現最壞情況的一個保障而已:這時,身體已無力工作,你需要借助儲蓄生存下去。以退休為目標,或者把退休當成終極回報,都是錯誤的!
2.興趣和精力有高潮和低谷的周期變化。
新貴的目標是把"迷你退休"分配到整個一生,而不是愚蠢地把休息和享樂一再延遲統統放到退休以后。只在身體機能處于最高效的時候工作,生活才會更充實和愉悅。
3.少做并不意味著懶惰。
讓我們重新定義一下 "懶惰" —— 容忍令人不滿的現狀,讓客觀環境或其他人決定自己的生活,或者積累著財富,卻像走過辦公室窗戶的路人一樣走過自己的人生。銀行存款的數額并不能說明什么,花在處理無關緊要的郵件和瑣事上的工作時間也不能說明什么。關鍵是高效,而不是忙碌。
4.刻意安排的時間永遠都不準確。
對于所有的重大事情,刻意的安排通常會搞砸。如果這對你來說很重要,而且"最終"你會這么做,那么現在就做吧,邊做邊調整。
5.尋求寬恕,而不是尋求許可。
如果事情并不至于毀掉你周圍的一切,那么就試著去做,然后證明它是正確的。人們情感和本能上也許會拒絕,但是事后,他們會學著慢慢接受。大多數人習慣在你動手做之前就來勸阻,但是一旦你開始做了,他們的阻撓就變得猶豫了。要學會做一個麻煩制造者,真正搞砸的時候也要學會說對不起。
6.要強調優勢,而不是彌補弱勢。
利用強項的倍增效應,而不是持續改進弱項,后者最多也不過是達到中等水平。集中精力充分發揮
自己的特長,而不是總去對弱項修修補補。
7.物極必反。
生活方式設計并不旨在創造過多的空閑時間,這事實上是有害的,而是致力于積極地利用空閑時間,就是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去做不想做的事。
8.光靠錢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我們拿金錢作為借口,拿工作作為心力費盡的理由,很快,我們就只剩下抱怨的時間了。
9.相對收入比絕對收入更重要。
10.負面壓力是有害的,良性壓力則是有益的。
不歡迎任何批評的人必定會失敗。我們需要避免的是那種毀滅性的批評,而不是所有的批評。同樣,沒有良性壓力就沒有進步,創造或者利用更多的良性壓力,我們就能更快地實現自己的夢想。關鍵就在于區分以上兩者。在消除負面壓力和尋找良性壓力兩方面,新貴都同樣積極主動。
消除恐懼:問題和行動
我們最害怕做的事正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就像我曾聽說過的那樣,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通常取決于他或者她主動接受令人不快的談話的次數。
下決心每天去做一件你所恐懼的事情。
不行動恰恰是最大的風險。
80/20 法則和不再做無用功
更多的客戶不僅不是最終目標,反而會帶來90%的額外工作和僅為1%~3%的收入增長。不要再犯錯了,終極目標就是以最少的投入(也包括最少數目的客戶)獲得最大的利潤。
放慢步子,記住這一點:大多數事情看上去并沒有多大差別。顯得忙碌只是懶惰的一種形式--懶于思考和未經選擇地去行動。看上去顯得忙碌,通常和無所事事一樣地低效率,而且更讓人生厭。做事情有所選擇 ——?少做,才是通往效率的途徑。集中精力做少數重要的事,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帕金森法則:告別朝九晚五
1.只做重要的事情以減少工作時間(80/20 法則)。
2.減少工作時間來做最重要的事情(帕金森法則)。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兩個一起用:確定幾件影響收入的重要事情,用非常短和清楚的時限來計劃它們。只有對高負荷工作量的有效限制,才會迎來優異的效率和時間的自由。
時間管理的終結:問題與行動
每天最多安排兩件重要的目標或者任務。每一件事都從頭到尾無干擾地單獨完成。分心只會帶來更多的中斷和失誤、更少的凈利潤和更低的滿意度。
培養選擇性忽視的能力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定年齡以后,閱讀很容易使頭腦由主動創新狀態變為被動接收狀態。任何一個閱讀太多而動腦太少的人都會養成懶于思考的習慣。”
一個人必須學會去忽視那些無關而瑣碎的信息,去除那些無用的干擾。最重要的就是養成和保持低信息食譜的習慣。又一次,少即是多。
如何在10 分鐘之內將閱讀速度提高200%?
1.兩分鐘:在快速閱讀時,用一支筆或者一根手指在每一行下劃過
2.三分鐘:從每一行的第三個字開始看,到倒數第三個字為止。
3.兩分鐘:一旦習慣兩邊分別跳過三到四個字之后,嘗試每一行只間歇性移動兩次(也稱"定置"),只看跳字后其余部分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字。
4.三分鐘:運用好的方法(以上三種方法),以對理解而言過快的速度閱讀5頁紙,然后再以舒適的速度閱讀。
一周傳媒齋戒:問題與行動
1.立即開始為期一周的傳媒齋戒。
2.養成習慣問自己:"有什么緊急或者重要的事情我一定會用到這個信息嗎?"信息僅僅對某事有用是不夠的--信息必須是對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有用。若非如此,就不要汲取這種信息。
3.練習不完成的技能。開始某件事情,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去完成它。更多并不意味更好,停止一件事往往比完成一件事要好10 倍。
掌握拒絕的藝術和避免開會
從此刻開始,下決心讓你身邊的人學會專注,避免各種沒有明確目標的會議,無論是親自出席的會議還是遠程會議。
只有在問題得到確認后,才召開會議做決策,而不是開會確認問題。
如果事情很清楚明確,決策時間就不應超過30 分鐘。
工作小隔間是你的庇護所 —— 不要允許其他人隨意闖入。
打造專家:如何在4 周內成為頂尖專家
1.加入兩到三個響亮的商業組織頭銜。
2.閱讀自己關注主題的3 本最暢銷書,每本書總結一頁紙。
3.通過張貼海報宣傳,在附近的知名大學里進行一次1~3 小時的免費講座;然后在位于同一區域的兩家著名大公司的分公司也舉行同樣的講座。告訴對方自己在某某大學或者某某學院也做過類似講座,并且是步驟1 提到的組織成員之一。強調你是免費為他們講座,只是為了在學術之外增加自己的演講經驗,并不是銷售任何產品或者服務。從會場的兩個不同角度錄制下講座以備將來制作成CD/DVD 產品。
4.可選步驟。給自己關注主題的相關商業雜志投一兩篇稿子,引用步驟1 和3 里你完成的事例證明你的信用度。如果遭到對方拒絕,就主動要求采訪一位知名專家并采寫一篇報道--你的名字仍然會出現在作者一欄中。
5.加入美通公司的ProfNet 服務。這是一個幫助新聞記者引用專業發言人的觀點、豐富新聞故事內容的網絡服務。成為公共人物很簡單,只要你停止叫嚷開始傾聽。通過步驟1、3 和4 證明自己的信用度,網上查詢以回復記者的疑問。如果做得恰到好處,你就會出現在各種媒體上面,從地方小報到《紐約時報》和ABC新聞。
用最好的方式展示事實,但不要編造,這是這個游戲的本義。
迷你退休的誕生和假日的消亡
莫罕達斯·甘地:“人生不是通過加速就可以體味到更多的。”
迷你退休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重新審視你的生活 —— 創造一個空白的平臺。我們的目標是以能讓世界改變我們的速度去親身體驗這個世界,而不是奔波于一個又一個熟悉而陌生的賓館間通過照相機來觀看這個世界。
迷你退休則以循環為特點 —— 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現在,我每年有三到四個迷你退休時段,而且我知道,有一些人也在和我做著同樣的事情。
真正的自由并不僅僅是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可能你擁有了金錢和時間上的自由卻依然困于激烈競爭的痛苦之中。
學會放慢節奏,故意失去方向。觀察一下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人。這可能要花上一點時間。至少用兩個月的時間去擺脫過去的舊習慣,重新發現自己,并且不要提前預訂不斷迫近的返程班機。
新貴常犯的13大錯誤
1.迷失了夢想,陷入為工作而工作的思路。
2.事事親為(微觀管理)。
3.自己處理可以由外包工作者或者同事處理的事情。
4.幫助外包工作者或者同事多次處理同一個問題,或者處理非緊急問題。給他們 "如果...那么" 的規則讓他們解決所有非緊急和不重要的問題。
5.當擁有了足夠的現金流能夠資助自己實現非盈利性的夢想時,仍然追在客戶后面,尤其是那些不合格的或者海外的潛在客戶。
6.回復那些不會帶來銷售利潤的電子郵件,或者回復那些可以通過常見問題解答或自動回復設置回答的電子郵件。
7.在自己生活、睡覺或者應該休息的地方工作。區分環境 —— 專門設定一個工作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只是工作而已,否則你永遠也無法逃離工作。
8.沒有以 2 ~ 4周 為周期,對自己的工作和個人生活做一個全面的 80/20 法則分析。
9.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生活,都不停地追求無盡的完美,而不是只要達到不錯或者良好。要明白,這只是為工作而工作的又一個借口。
10.夸大瑣事和小問題的重要性和比例,作為工作的借口。
11.把非緊急的事情變得緊急起來,從而證明工作的意義。不要關注銀行里的存款,而要關注自己的生活。
12.把某個產品、某件事情或者某個項目當成最終的終點和人生存在的意義。
13.忽略了生活中的友情。你要結交那些微笑面對人生、非常樂觀的非工作關系朋友。你可以獨自尋找靈感,但不要獨自生活。以友誼和愛的形式分享快樂,快樂就會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