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一瓶釀造于 1540 年(明嘉靖十九年)的斯泰因葡萄酒(Steinwein)在倫敦被打開。
據著名葡萄酒作家,《葡萄酒的故事》的作者休·約翰遜(Hugh Johnson)記載,這瓶經歷了四百多年光陰的葡萄酒依然狀態良好,口感令人愉悅,富有生命力。
這瓶葡萄酒就產自德國法蘭肯(Franken)產區,斯泰因(Stein)是當地最著名的葡萄園之一,1540 年也是一個傳奇年份。據說那一年熱得萊茵河都干了,人們可以在河道上行走,葡萄酒比水還便宜。當年的葡萄非常甜,或許這就是這瓶法蘭肯葡萄酒四百多年生命的機緣所在。
法蘭肯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北部,從地圖上看是在德國的中心地帶。說到中心,不禁想起了“法國葡萄酒中心”——盧瓦爾中央產區的桑塞爾(Sancerre)和普依(Pouilly)。類似的,法蘭肯也是大陸性氣候,這里夏季溫暖,冬季嚴寒,春季有霜凍,秋季落霜較早。美因河蜿蜒流淌,穿過整個產區,景色很好。像德國其他產區一樣,法蘭肯的葡萄園大多沿河分布,但不同之處是,這里的旗艦品種是西萬尼(Silvaner)而非雷司令。
另外,歷史名園斯泰因葡萄園及其附近的 Muschelkalk 土壤與桑塞爾、夏布利的Kimmeridgian土質頗為相似,種植在這種土壤上的西萬尼和雷司令葡萄表現更為出色。
法蘭肯和桑塞爾兩個產區都出產十分出色的干白葡萄酒,但西萬尼在法蘭肯的種植比例遠遠遜色于桑塞爾的長相思,僅占全區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米勒圖高(Müller-Thurgau)才是當地種植最廣泛的葡萄品種。
西萬尼釀造的葡萄酒通常清淡易飲,溫和適合配餐,但法蘭肯的西萬尼葡萄酒不止于此,濃郁內斂,堅實有力,帶有泥土和礦物氣息,陳年能力強,西萬尼是法蘭肯產區當之無愧的王者。當年我第一次在展會上喝到法蘭肯的西萬尼葡萄酒時就對它一見鐘情,念念不忘,只是后來很少有緣再見到。據說法蘭肯的葡萄酒出口不多,主要在當地就被消費了。
不過,法蘭肯產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還屬大肚瓶 Bocksbeutel,這種扁圓形短頸瓶的起源并不確定,有人說這種瓶形源自當地牧羊人的酒壺,掉在地上也不怕它翻滾著消失不見,也有大肚瓶是由經常出遠門的傳教士發明的這種說法,是為了便于把葡萄酒和書籍一起打包,聽起來似乎都挺有道理的。
銷量巨大的葡萄牙桃紅 Mateus 也是這種特別的瓶形,粉紅色的酒液裝在透明的酒瓶里蠻好看的,而法蘭肯的大肚瓶通常是很接地氣、有鄉土氣息的綠色或棕色。
雖然如今德國葡萄酒的主流是干型葡萄酒,但我更好奇的是甜型葡萄酒,尤其是法蘭肯的西萬尼甜葡萄酒。畢竟德國干型葡萄酒的潮流也就是從上世紀晚期開始,但法蘭肯的甜葡萄酒可是歷經四百多年仍然健康呢,忍不住開始想象幾百年間那瓶葡萄酒接宕起伏的傳奇經歷……
作者/編輯:白糖糕
?版權所有 轉載請聯系 Jonathan@sexydrink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