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目標的去學
學習一個新東西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學它?學會它對我有什么改變嗎?這個知識技能可以用到哪些地方?需要學到什么程度呢?
2.利用回憶
當你看完一頁書后,將目光移開,嘗試回憶剛才看到的內容,對這頁內容有什么印象,基本大意是什么。讀完一章后,能不能復述出這一章的核心,可以在章節空白處記錄剛學到的內容。
3.將知識組塊
將你解決問題的知識組塊,比如解決某一常規問題共三步,那么這三步就是一個知識組塊。不斷演練這個知識塊,直到你可以不加思索的用這三步解決問題,那么這個知識就成了一個塊,被固化在大腦中了。
4.間隔重復法
利用心理學發現人類認知的分散效應和交錯效應,對需要掌握的知識分攤,每天都學一點,然后在學習新知識前,復習前面學過的知識。鍛煉大腦跟鍛煉肌肉一樣,不可能速成,幾天就有肌肉長出來,要不斷重復重復再重復。
5.駕馭動機
不要依賴意志力控制你的動機,假想沒有意志力,你要做的是觀察的動機水平,對動機的波動規律有個基本認識。并在動機高的時段,學習艱難的內容,在動機低的時段學習簡單的東西。
6.自我解釋
自我解釋就是自言自語,詢問自己一些解釋性問題,比如「這個是什么意思?它為什么重要?」采用下面這四個方法在學習中運用自我解釋:
-跟自己對話
-問問為什么
-總結
-建立聯系
7.增量式學習
編程中有個增量式編程法,就是寫幾行代碼后,就測試一下,看能不能運行。學習知識也是一樣的,不要看完一本書或者學完一門課后才測試是否學會。
而是使用這種增量方法,學一點后就馬上測試。通過自我測試考察掌握程度,若沒掌握,就重新學習前面的知識,不要再貪多去學新的知識。
8.專注
學習效果=專注度 × 學習時間。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幾乎被信息洪流淹沒,注意力也極為分散。每個人都唯恐錯過什么,有掉線恐懼和無手機聯絡焦慮癥,總會擔心自己對新信息的接收比其他人慢一拍。因此要專注學習,必須限制對電子產品的使用。
在看紙質書時,將電子產品靜音,放在手不能觸碰到的地方,設定一個鬧鈴,比如25分鐘。在這段時間內專心學習,思考,做筆記。規定時間到了后,給自己一個小獎勵。
如果條件所限,不得不在手機或電子設備上學習,請先屏蔽全部彈出通知,盡量保證一個不受干擾的的學習界面。
9.舉一反三
靈活的掌握一個知識,必須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學會一個理論后,不斷思考: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其他什么現象?我的那些行為可以通過這個理論來改進?這個理論還可以與我原有的那些理論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思維模型。
10.休息
人和機器不一樣,人需要休息,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和工作。學習能力有高低之分,休息也有高效低效之分。看小視頻,刷朋友圈,這類貌似休息的行為其實是娛樂,而娛樂不是休息,因為娛樂會占用注意力和意志力資源。而我們知道,注意力和意志力資源是非常有限的,高效的休息具有下面這些特征:
休息是放松,什么都不干。或者做做白日夢,起來走兩步,做幾個伸展運動;
社交是很好的休息, 跟同事聊聊天(不是通過電子工具,而是面對面的聊天)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
短暫且頻繁的休息比長時間工作再長時間休息效果好;
最好的休息是離開辦公室,能接觸到自然的戶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