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社會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數英雄人物組織暴動
C.先進思想和革命理論的傳播
D.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
2、“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觀反映?!边@種觀點屬于( )。
A.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B.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
C.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
D.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
3、感性認識的形式是( )。
A.概念、判斷、推理
B.感覺、知覺、表象
C.分析和綜合
D.總結和概括
4、實踐的中介是( )。
A.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運用的程序和方法
B.對一事物存在和發展有聯系的各種要素的總和
C.構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總和
D.受命于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5、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各種感官感覺到一個梨子的各種屬性,在意識中把它們聯系起來形成了關于這個梨子的感性形象,這種反映形式是( )。
A.感覺
B.知覺
C.表象
D.分析
6、實踐的客體是( )。
A.絕對精神的對象化
B.客觀物質世界
C.人的意識的創造物
D.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7、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 )。
A.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B.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C.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D.能動革命的反映論與直觀被動的反映論的對立
8、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是( )。
A.唯心主義的觀點
B.折中主義的觀點
C.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D.歷史循環論的觀點
9、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突出表現在( )。
A.生產力的發展
B.生產關系的變革
C.社會形態的更替
D.科技的進步
10、社會主義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變社會主義制度
B.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C.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D.實現社會公平
11、一個認識的完整過程是( )。
A.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感性認識
B.實踐——認識——實踐
C.概念——判斷——推理
D.感覺——知覺——表象
12、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 )。
A.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規律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矛盾規律
D.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矛盾規律
13、理性認識的形式是( )。
A.感覺、知覺、表象
B.感覺、分析、綜合
C.概念、判斷、推理
D.識記、聯想、判斷
14、社會各種矛盾中最基本的是( )。
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B.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矛盾
C.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D.階級與階級之間的矛盾
15、下列各項中正確說明真理問題的是( )。
A.有用即真理
B.真理是有價值的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萬能的
16、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相互關系是( )。
A.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絕對對立的
B.沒有相互轉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D.兩者之間沒有原則區別
17、“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這句話揭示了( )。
A.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社會形態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順序性
D.物質生產的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生產關系
18、堅持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辯證統一的觀點是( )。
A.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
B.真理問題上的一元論
C.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
D.真理問題上的二元論
19、英雄史觀的理論出發點是主張( )。
A.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B.人的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作用
C.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D.社會運動受偶然性支配
20、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這說明( )。
A.經濟基礎發展的道路是由上層建筑決定的
B.上層建筑的發展決定經濟基礎的發展方向
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
D.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不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規律的制約
二、多項選擇題
21、按照列寧的概括,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三個理論淵源是( )。
A.德國古典哲學
B.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C.近代自然科學的成果
D.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E.法國啟蒙思想
22、壟斷價格的形成并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因為( )。
A.壟斷價格不能完全脫離商品的價值
B.壟斷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C.壟斷價格不能增加整個社會所生產的價值總量
D.壟斷價格改變的只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
E.壟斷價格不能減少整個社會所生產的價值總量
23、努力學習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必須反對( )。
A.理論聯系實際
B.教條主義
C.形式主義
D.實用主義
E.獨立思考
24、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是( )。
A.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的學說
B.空想平均主義的學說
C.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
D.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
E.19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
25、壟斷取代自由競爭的地位,但沒有、也不可能消滅競爭,是因為( )。
A.競爭是一切社會生產所共有的
B.競爭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而壟斷沒有消滅商品經濟
C.還存在著大量非壟斷企業,它們之間還存在自由競爭
D.壟斷組織不可能囊括所有部門和企業
E.壟斷組織之間以及其內部的競爭也是存在的
26、無產階級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類型的革命,因為( )。
A.無產階級革命是徹底消滅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無產階級革命是徹底消滅一切階級和階級統治的革命
C.無產階級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
D.無產階級革命是不斷前進的歷史過程
E.無產階級革命是為所有人謀福利的運動
27、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是( )。
A.無產階級專政
B.唯物史觀
C.生產資料公有制
D.國家政權
E.社會主義民主
28、共產主義是能夠實現的社會理想,其理論根據是( )。
A.以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發展為依據的
B.要靠社會主義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來實現的
C.以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依據的
D.可以用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來證明的
E.無產階級的反抗剝削的正義要求
29、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這是由于( )。
A.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
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制約
C.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
D.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E.社會主義還只是一種理想
30、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
A.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B.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力和利益斗爭的作用
C.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D.資本主義制度的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E.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
31、金融資本( )。
A.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中居統治地位的資本
B.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所產生的資本
C.是在壟斷基礎上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而形成的新型資本
D.主要是通過“參與制”在經濟領域里進行統治的資本
E.是只控制金融業務而與工業生產無關的資本
32、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是( )。
A.階級性
B.實踐性
C.客觀性
D.人民性
E.普遍性
33、其他思想家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預見未來社會的方法區別在于( )。
A.前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后者從客觀規律出發
B.前者側重于描述未來社會的細節,后者側重于揭示未來社會的一般特征
C.前者憑空猜測無法知道的事情,后者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
D.前者是樂觀主義的態度,后者是悲觀主義的態度
E.前者著眼于資產階級的利益,后者著眼于無產階級的利益
34、壟斷利潤是( )。
A.壟斷資本家憑借壟斷地位獲得的平均利潤
B.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C.通過自由競爭而獲得的平均利潤
D.通過壟斷價格而實現的高額利潤
E.來源于工人階級創造的剩余價值和其他勞動者創造的一部分價值
35、在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 )。
A.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體系
B.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
C.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D.共同富裕
E.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36、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 )。
A.國家所有并直接經營的企業
B.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
C.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
D.宏觀調節
E.微觀規制
37、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新變化有( )。
A.法人資本所有制
B.職工持股
C.實施普及化、全民化的社會福利制度
D.資產經濟國家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
E.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公民權利有所擴大
38、空想社會主義者( )。
A.對資本主義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
B.揭示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客觀必然性
C.對未來社會作出了天才的設想
D.要求埋葬資本主義
E.發現了變革社會的革命力量
39、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論貢獻是是( )。
A.唯物史觀
B.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
C.進化論
D.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E.剩余價值學說
40、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它是( )。
A.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
B.商品的社會屬性
C.交換價值的基礎
D.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E.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三、問答題
41、簡述社會主義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參看教材第236頁)
實踐表明,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性的。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各個國家的生產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
第二,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性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件;
第三,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因。
因此,堅持社會主義,不等于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并不等于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的多樣性,既是科學社會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42、簡述壟斷利潤的含義及來源。
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家憑借其在社會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壟斷利潤的來源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來自對本國無產階段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第二,由于壟斷資本可以通過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來控制市場,使得它能獲得一些其他企業,特別是非壟斷企業的利潤;第三,通過加強對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獲取的海外利潤;第四,通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進行有利于壟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將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變成壟斷資本的收入。
43、經濟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嗎?為什么?
經濟基礎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經濟基礎并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經濟基礎是在生產力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是被生產力決定的。生產力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決定了經濟基礎并通過經濟基礎決定著全部社會生活。
44、簡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是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必然結果。
首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在更大范圍內被支配,從而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其次,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深化,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最后,緩和社會矛盾,協調利益關系,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
45、什么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是什么?簡述勞動力商品的二因素。
所謂勞動力就是指的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人的勞動過程無非就是用腦力和體力的過程,即使用勞動力的過程。
勞動力成為商品,一般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勞動力的所有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勞動力才成為商品。
勞動力商品的二因素包括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個方面:①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它是為了實現勞動力的恢復再生產;②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它是保證勞動力商品的延續;③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必須的費用。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是勞動力能夠滿足人們進行勞動的需要。對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勞動能夠創造價值。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