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老師的今天話題,我的一次認知的升級。
問題來自于今天薛兆豐的專欄“藥品為什么昂貴?”,當然這個問題比較高,好像不是我等屁民來討論了。只是拿這個題目來考驗一下自己的認知升級,以下全文都是胡謅。
原來藥品價格貴,會想到兩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是中間商的賺取的差價,一種藥品從出廠到患者手中會有無數(shù)利益群體從中盤剝利益。就好比地頭的白菜,在地里面是幾分錢,然后等你去菜場買的時候確花上十倍不止。然后你就會憤憤菜販子太黑了。我們把問題糾結于中間的商人群體,無疑把他們看成了不創(chuàng)造財富的蛀蟲。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次我們會把問題歸因于機構,把問題歸因于醫(yī)生,(當下越來越緊張的醫(yī)患關系,也正是這一矛盾下的激烈產物。)把問題著手于供應渠道,讓政府直接采購,同時藥品實行零差價,然而真的能在根本上解決藥品貴的根本問題嗎?
以上的兩點,大部分人覺得只要解決了,就能將藥品的價格給降下來。然而今天我很不幸的告訴大家,可能給本末倒置,問題本身可能根本解決不了,就是解決了,也可能長生其他問題。就像實行計劃經濟,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最直接的可能是造成醫(yī)療資源的緊張,加劇其他矛盾的產生。
直接說下我新的認知。
第一,我們把問題放在中間商身上,本身就是不肯為知識和服務埋單的體現(xiàn)。我們往往只重視明碼標示的價格,只盯著錢看,往往只盯著實際拿到手的物品,卻忽視物品背后的價值。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習慣。就拿超市的白菜來說吧,當中的服務,包括有人給白菜分級,物流成本,有的超市還包括幫你加工后的成本。(最近聽說一個在美國發(fā)生的故事,說的是美國吃漢堡包,美國的漢堡比較大,夫妻為了省錢,讓廚師給當中切了一刀,結果結賬算下來比兩個漢堡還貴,然后非常不解,后來才知道,算上了那一刀的人工成本。)漢堡包和大白菜尚且如此,那就不要說藥品其背后的價值了。每種藥品的研發(fā)都有一個很長的周期,并且到最終可以上市銷售,都經過嚴格的雙盲實驗。如果最后病人乃至整個社會不肯為這筆支出埋單,而只是簡單看藥品的成分,來計算價格。我們只計算了看得到的成本,而忽視了背后看不到的成本。在加上國內的特殊環(huán)境,是不是整個社會都否定了背后醫(yī)生的付出,以及應該獲得的勞動報酬。科技無限發(fā)展,未來我們會需要更多的知識以及相應服務,如果我們不肯為這些支出的,很可能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二、我覺的問題的解決還是在制度本身,我們的制度過度強調了目標,而就目標管理根本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我怕抄水表,就拿證監(jiān)會說事吧,反正罵的人多。)證監(jiān)會你盯著指數(shù)有球用,指數(shù)大跌就換主席,也沒見股市大漲,股民受益啊。你做為一個裁判,了解所有的游戲制度,嚴格執(zhí)行就可以了,犯規(guī)了就給黃牌,應該給紅牌的就直接紅牌出局。至于比賽結果和你裁判有哪門子關系,只是比賽順利進行,給大家一場精彩的盛宴就行了!(黑哨太多了,以上這段我只說球)好像又跑題了,監(jiān)管不是看著目的進行的,而是嚴格執(zhí)行其中過程。太過重利,忽視過程,往往就得不到利。
最后總結一下,我們應該認識到服務和科技的價值,并且愿意為其買單。同時也要尊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