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1 今日思考 跨界跨的是啥

在之前工作的時候,自己就非常喜歡主動連接,在市場部的時候,經常跟研發的達成一片,在研發的時候,又跟客戶打成一片。自己很早就建立了連接能給自己帶來高收益認知。

創業后,自然連接更是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說“連接”應該是創業者必備的一項基礎能力,作為創始人,需要連接投資人,需要連接合伙人,需要連接合作伙伴,所以連接對于創業者本身就特別重要了。

連接的核心是什么呢,我個人認為是:

認知互補,能力互補

連接一定是雙向的,必須要做到雙向互補才是一個好的連接。如果是說把連接做個分類,個人認為通過邊界設定通常會出現兩類:

同界連接

跨界連接

這里的差異只是對于"界"的設定不同,通常是個變量。

如果你是一個程序員,那么同界的人就都是程序員,甚至可以更細,如果你是一個前臺程序員,同界就是前臺程序員。如果是一個創始人,所謂的同界就是同行的創業者了。

也就是說所謂的同界,是指跟自己工作能力范圍在一個寬度上的為同界,不同只是對于能力的精通深度不同而已。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謂同行的解釋。

例如,都是做php語言編程的,有的只是會基本的腳本編程,有的則會更精通的框架,數據庫操作等更深入的編程能力。這便是通界內的差異。

按照能力互補的連接原則,從連接視角看,是難以形成大收益的,即便是能力對等的連接,也無法形成深入連接,因為都在一個邊界內施展能力,能力練習邊界相同,就難以做到互補,要么一個高,一個低,要么就是都高,都低,總之,在這樣的連接中就容易形成互為瞧不起,就很難形成共贏了。

再來看看跨界,從我個人來說,大量的收益來自跨界連接,通過跨界連接,如今認識了很多貴人,這其中有合伙人,團隊骨干,客戶,合作伙伴,甚至投資人 等等 。

所謂跨界連接:才是跟自己認知能力互補的連接過程。

這里有個前提,是互補,而不是單向的,有的人說參加什么峰會,參加什么活動,就叫跨界連接,我認為如果你只是去聽聽,這就不是跨界連接,很簡單,沒有產生互補啊,你感覺對方能力強,但是你的能力對方卻沒有感覺到。這只不過是一次信息輸入過程而已。如果是這樣,完全沒有必要去現場,可以直播,可以看更加系統的材料。

真正的跨界連接,一定是:

認知互補,能力互補 才是跨的前提,而互補的前提是互為剛需。彼此認同對方的高價值。

跨的核心還是互補+剛需。唯有相互填補對方的剛需能力,剛需認知,才是有效跨界。

因此,懂得這個前提,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去“跨”界,但跨的步子不能太大,一個碼農跟產品經理連接就是跨界,一個產品經理跟一個運營經理連接也是跨界,一個點菜的跟一個廚子連接也是跨界,一個做營銷的老板跟一個做數據的老板也是跨界。其實很多人總認為這“界”好似跨了行業,其實不然,并不非得是做餐飲的跟互聯網連接才叫跨界,凡是能力互補的剛需連接,只要是能夠互為提升認知能力的就是跨界連接。

我記得之前就思考過連接的總結:

連接就是彼此交換常識,形成彼此見識的過程。

回到今天的主題跨界,跨的是啥,就是彼此常識與見識的交換。

每個人都想認識高手,那么就要先思考下,你有什么常識能夠跟高手的常識交換呢,你準備好了嗎?

每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