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忙碌碌,有點疏于照顧孩子了,偶爾我會在腦子里掠過一絲內疚:是否違背了初衷?還能做點什么來助力孩子高考?和其他的媽媽們一起買菜、遛彎時,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和習慣等,家長們的喜怒哀樂幾乎全建立在孩子的表現上,讓我不由得想起了若干年前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家有考生》,那時候我的孩子還小,離高考還遠著呢,但我對那部劇的印象卻很深,劇里的家長們對孩子的高考表現出來的焦慮遠比考生本人更嚴重。我一定也有這方面的壓力。聊起孩子,我大多時候都心情平和,但有一次,一位媽媽說:“媽呀,離高考就剩下八十多天了!”我的大腦和神經隨著這句話高速運轉,腦子里立即出現了許多畫面。我脫口而出:“別別別!別說這些!我害怕!”許是我的言語表情確實夸張,以至于非常好地表現出了我的感受,她稍愣了一下,一邊“哈哈”大笑,一邊一手扶著我的胳膊一手摟著肚子說:“我也害怕得不行!”
胡亂的忙碌讓我減少了對孩子高考的關注,也減輕了我作為家長的焦慮。其實家長無法取代孩子的努力,再多的焦慮也無濟于事,反而會將焦慮傳遞給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產生負能量。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在此前提下,孩子只要努力了就行,至于結果是怎樣的,都不太重要。大學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平臺,而高三乃至復習班這段為理想而拼搏的經歷,以及期間產生的感悟和形成的習慣等,才是最為可貴的,這些東西將會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的許多關鍵時刻產生重大影響。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而且能做到的就是照顧好孩子的身體,盡可能舒緩孩子的心理壓力,當然,如果能的話,見縫插針鼓勵一下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保持較好的身心狀態的前提下,努力學習。
鋪墊了這么多,有點不好意思,找了這么多高大上的借口為自己的話題開脫……其實我今天要說的話題是吃、棗、蛋。
我們村沒有吃棗蛋的風俗。記得第一次吃棗蛋是在高中時,不記得是哪個同學給了我一個圓圓的、硬硬的、灰灰的東西,說是棗蛋,讓我吃。我拿著那個東西研究了一會,不知道從哪里下嘴。同學拿過來,在桌子上磕了磕,然后使勁掰成兩半,露出了里邊包的東西,有碎麻花、柿餅、花生等。同學給的棗蛋拳頭大小,皮又干又硬又厚,難咬得很,包的餡也不好吃。胡亂把餡啃完之后,我偷偷把皮給扔了。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棗蛋就是很難吃,我也認為自己不愛吃那個東西。
當然了,我是個好學的人(呵呵),盡管不喜歡吃棗蛋,但對這個東西很好奇,于是主動了解了一下它的知識,經過詢問同學,我得知它是在清明節時專門烤的,上墳時要用。不過那時候沒有網絡,同學說的也簡單,我并沒有了解到更多。為了寫這些文字,我專門上網看了一下,呵呵,關于棗蛋的信息竟然有很多條。既有吃棗蛋風俗的來歷,還有棗蛋的做法,更有許多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的聞喜人所寫的通過棗蛋寄托的思鄉情懷。
既然網上什么都有,那棗蛋的來歷和做法我就不啰嗦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上網去查。
吃貨的脾氣連自己都搞不懂。每年清明節前后,就會見到許多棗蛋,有同事拿的,有學生帶的,街上也有賣的,我卻仍然不喜歡吃。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也不知道是吃了誰給的某個棗蛋,我突然發現:棗蛋原來也可以這么好吃!尤其是吃了一個學生家長做的棗蛋后,我心心念念還想再吃。于是,去年清明節前后,在棗蛋再次多起來的時候,我也決定試著做一做棗蛋。
我先去向一個很會做飯也很會做棗蛋的鄰居大姐詳細咨詢了棗蛋的做法,包括餡料的準備,棗蛋皮的做法,以及包法和烤法。然后我去了超市,購買了相關食材,之后在家里把那些東西準備齊全。記得我躊躇滿志地準備去蛋糕店烘烤時,那天突然停電了,左等右等電還是沒來,情急之下,我就借了一個鏊子,在家里的煤氣灶上烤開了。當時已經是晚上了,我點著蠟燭,在廚房里忙活了好久,結果烤出來的都是扁的,不是棗蛋,是“棗餅”。焦頭爛額之際,我還不忘發朋友圈,即是炫耀,更是自黑取樂,賺取了不少親朋的關注。后來姐姐聽說我想吃棗蛋,很快就做了一些給我送過來了,那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棗蛋,表皮酥脆咸香,里餡香甜卻不膩味。
前幾天回去上課,路遇當年的班主任柴老師推個車子,車后座上放個紙箱子。和柴老師打完招呼,我隨口問老師去干什么,老師說:“去烤棗蛋。”
噯!聞喜的朋友,認識柴老師的,想象一下:柴老師那樣渾厚的男中音,用標準的聞喜方言說出那幾個字的時候,你是不是聞到了棗蛋的香味?是不是瞬間有了口水?
不怕告訴各位,我咽口水了。我后來跑到柴老師家,見到了師母,直接告訴師母:我要吃他們烤的棗蛋。師母聽完我的“訴求”,笑得很開心,她告訴我棗蛋還沒有烤出來,讓我上完課下午過來吃。下午上完課我就直奔老師家,師母看見我就往廚房跑,我直接跟了過去。棗蛋放在一個大紙箱子里,師母掀開蓋在棗蛋上的布,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我拿起一個就吃……師母后來還給我帶了幾個。
我把師母給的棗蛋帶到運城,孩子吃了一個后也直說好吃。于是我又想起了姐姐和她做的棗蛋。姐姐去榆次帶孫子了,就是做了棗蛋我也吃不著,總不能興師動眾搞郵寄吧……好吧,自己動手做吧!
次日還有課,我再次向鄰居大姐確認了做棗蛋的步驟。回到運城后,我讓兩個陪讀媽媽陪著我購買了各種餡料,聯系好了烘烤的蛋糕店。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把麻花、柿餅、去核的大棗、煮餅(聞喜買的)、油炸過的花生剁碎,還攪了一些芝麻和葡萄干,潑了一點熱油,后來又加進去了一些核桃仁,攪拌均勻。做包棗蛋的皮時,我在面里面加了一些黑芝麻,打了幾個雞蛋,放了點油和鹽,等面發了后包成了棗蛋……詳細的過程就不啰嗦了。第一次做的時候,我叫上了經常一起遛彎的兩位媽媽,讓她們和我一起分享做棗蛋的快樂和成果。后來餡料還剩了一些,第二天我就又和了一些面,又去烤了一些。結果面又多了,在蛋糕店老板的建議下做了幾個面圈。想起師母家的紙箱子里也有面圈,還以為是專門烤的呢,原來是面剩下后的產物……呵呵,又多了一點知識。
要繼續夸夸棗蛋怎么好吃么?嗯,吃了的都說好。孩子今天早飯時和我商量,讓我允許她帶幾個去學校,給她的同學們吃。我當然允許了,同時讓她把同學的評價反饋給我。我還想著要把自己的勞動成果給朋友分享一些,給老人們帶一些……但回頭看袋子里剩余的棗蛋時,已經沒剩幾個了。
其實棗蛋會有多好吃呢?有許多人并不喜歡吃甜的,老人們也不太能咬的動,還有點上火……棗蛋并不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我這一串情緒和言行,不過是吃貨一時興起,發發神經罷了。傳統烤棗蛋并不用電烤箱,烤棗蛋的那天,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搟,有的包,有的架起土灶,燒起柴火,有的在大鐵鍋里慢慢烘煒、翻烤……,也許還有一些孩童在玩鬧,大家熱熱鬧鬧、說說笑笑,烤出一些說圓不圓說方不方的難吃的棗蛋來,那才叫正宗。如今這漂亮的、好吃的棗蛋,不過是吃貨們在正宗的棗蛋的基礎上改良后的產物。棗蛋本是用來祭祖上墳的,我們卻只烤來自己吃。我們遺忘著一些東西,也在發掘著一些東西,世界就是在這樣的遺忘和發掘中慢慢進步的吧。
又是好久沒有給父母打電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