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在重復一代人的生活,意識到這是個死循環,狠心的加上了一個break。尋找離心的動力,嘗試打破原來的階層,逆流而上。真的非break不能表達,正常的大多數都是隨遇而安、得過且過。”
這是我在知乎看到的一段話,原問題是“你是什么時候發誓自己再也不要回到家鄉(小城市/農村)的?”。有人說老家這個東西只能人在外地時懷念,不能真的回去。也有人說,在那里,總有毫不相干的人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而你還要陪笑臉。沒錯,出生在小城市的農村的我,對于老家的印象也不過如此。
從出來上大學,到現在,應該三年沒回老家過春節了吧。哪怕是寒暑假,自己也寧愿留在冬天酷寒夏天酷熱的學校。不回那里,父母不在老家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每次回老家面對親戚朋友,我都會變得局促,甚至不安。不愿意面對的是親戚們的冷嘲熱諷,不愿意陪笑臉。
“在哪上大學啊,本科還是專科?”
“你學這個有什么用啊,畢業還不是找不到工作,還不如人家初中畢業就進社會混的。”
“大學生在學校都是混日子泡妞的,浪費父母錢。”
“二十多了吧,今年過年是不是該帶女朋友回家了。”
“你表哥上個月生了個女孩兒,表妹過2個月也要生了吧。你堂哥是不是剛結婚不久?什么時候生啊。”
。
。
。
瑪德智障。
break。break。break。腦后不迭的提醒自己,不要墮入這個死循環,一定要打破這個階層,逆流而上。再套用知乎上一個答主的一段話講,
“我離開家越久,無論回憶村子還是回到村子,都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詭譎且越來越不能理解的地方,每一家都有本應屬于小說的荒誕故事,而又在現實中發生。一個平常的小村,暗流涌動,我有時想,如果我沒能走出那里,或許我也會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員,這是我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