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我在課堂上講到《山坡羊·潼關懷古》,說到張養浩的生平,我再次被古代讀書人的擔當感動了。
? ? ? ? “詩不是用語言寫的,是用生命寫的。”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確實是用生命寫的。他官至禮部尚書,卻辭職不干了,數召不赴。然而“天歷二年 (1329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登車就道。遇饑者賑之,死者葬之。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勞疼而卒。”國家有難,百姓受苦他卻義不容辭,去赴任救災,才上任四個月就為了救災勞累過度而亡。
? ? ? ? 太平盛世不貪圖榮華富貴,災荒之年挺身而出,他心系黎民蒼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的這些詩句是用生命寫就的,也是他用生命踐行的。
? ? ? ? 講到他,我忍不住給學生講了我的感受,同時也希望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在古人的思想的滋養之下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 ? ? ? 由此我又想到杜甫在自身難保的時候依然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魯迅先生也在《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里說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為民請命的人……是啊,這些人都是中國人的精神典范,他們的思想的光芒照進了我們這些后來人的心靈,照亮了我們的人生。
? ? ? ? 我也從這些詩詞曲的教學重新理解和認識語文教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