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你曾嘗試過和一個孩子講道理,你會明白那是多么受挫的一種體驗。
尤其是你覺得他好像聽懂了,但是同樣的情況發生,他仍然會“重蹈覆轍”。
你一定會忍不住質問:我要說多少遍你才懂?
一個朋友說,兒子似乎討厭一切會“束縛”住自己身體的東西,很冷的天不戴帽子,不帶手套,更不會戴口罩,玩起來還常常把外套脫了。
冬天是她最頭疼的季節,因為每次出門給孩子穿衣服,孩子就非常對抗,耽誤很多時間。
好不容易穿好了,一旦她看不見,孩子就會偷偷脫下手套,摘下帽子,玩的時候把外套脫了……
手套帽子之類的衣物還常常丟。
她問兒子,你問什么不肯穿這些呢?
兒子只會說:因為不舒服!
她給孩子講了很多道理,但是一點用都沒有。
她說我真是不明白,有時候他凍得流鼻涕,可就是不肯穿衣服,到底是為什么?
我說,你有嘗試過去了解孩子真正不肯穿衣服的原因嗎?
冷了要御寒,這是人的本能。
根本不用凍到流鼻涕,人就會想要自己暖和起來。
這種本能和年齡無關,小孩子和成人都一樣。
而你孩子很奇怪,似乎故意在“反本能”行動。
這是為什么呢?
我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有兩個。
第一,??他在用這種方式反抗企圖控制他的人。
第二,??他可能天生是觸覺特別敏感的孩子,一旦皮膚有被束縛、被磨擦的感覺,就非常難受。
這類孩子對貼身的衣服要求非常高,只要有一點不舒服,就寧愿凍著也不穿。
這類孩子可能對觸碰很敏感,有些孩子很喜歡擁抱親近的人,情緒受挫的時候就需要用肢體接觸來緩解情緒,很喜歡別人表揚的時候能夠摸摸他的頭,拍拍肩膀之類的。
聽我這么說完,朋友有點恍然大悟。
她說,哎呀,好像我兒子就是這種類型,他一哭就要我抱抱,一般撫摸他的背他就會安靜下來。他最喜歡他爸爸摸他的頭。
02
成人總是希望通過“講道理”的方式,改變別人的行為和想法。
但是對孩子講道理,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
如果你總是想讓孩子認同“你的道理”,他不僅聽不進去,你還會錯失了解真正原因的機會。
越小的孩子,越難講通道理。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反道理”結構。
“道理”是邏輯思維的產物。
當一個人要運用“邏輯思維”的時候,他首先需要控制情感,冷靜下來。
然后他要將這個“道理”與自己過往的經驗進行匹配,與自己的感受匹配。
最后還需要一系列的判斷,才能確定自己是否接受這個“道理”。
邏輯思維對成人來說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對于大腦發育尚不完善、人生經驗有限的孩子,當然更難。
可是如果孩子小,聽不懂道理,就不講“道理”了嗎?
當然不是。
而是要換一種方式講。
03
這里給大家介紹 3種方法。
第一種:將“為什么”這個問題留給自己
很多父母問“為什么”的時候,非常像是在質問。
比如,你為什么要這么做?你為什么要害怕?你為什么不告訴我?
在質問狀態下,你認為孩子會回答你真實原因,還是他認為你能接受的原因?
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最難解釋的就是自己為什么會有現在這種情緒。
如果他大哭,你問他:你為什么要哭?
很多孩子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將為什么這個問題留給自己。
為什么我的孩子會這樣?
為什么我沒花時間去觀察一下孩子,他這種行為或者感受是怎么形成的呢?
當你要脫口而出“為什么”的時候,先閉嘴。
推測一下是為什么,然后向孩子確認。
比如,你這次哭得這么厲害,是因為我剛才一直不理你嗎?
第二種:承認孩子的所有感受都是真實的
我曾發布過一篇文章,叫《孩子們哭的理由千奇百怪,但一定會讓你捧腹大笑》。
節選一部分給大家看,你是覺得好笑,還是難過?
1. 我沒辦法把他的餅干修好...
2.他沒辦法一只手握住這么多蠟筆...
3. 我告訴他,我們不能把這家伙當成寵物養...
成人看到這些照片以后很可能覺得好笑,但孩子悲傷的感受是真實的。
在我們笑的時候,我們都沒和孩子共情。
如果你不能夠理解一個人的感受,你永遠無法讓他接受你的“道理”。
孩子內心就像一個茶杯,向里倒水前必須先揭開杯蓋。
如果你不揭開蓋子,水一滴也倒不進杯子里。
先體會孩子的感情,就是揭開杯蓋的過程。
人們只會聽那些能夠理解自己的人的話。
揭開杯蓋有很多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講故事”。
當你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在故事中將道理穿插進去,孩子一點都不會抗拒。
這也是我為什么鼓勵父母,在教給孩子規矩、教育孩子的時候,給他們看繪本故事。
故事成功的繞開了“邏輯思維”這一過程,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成人世界的道理。
而繪本有運用色彩和畫面,加深了孩子的理解。
第三種:目標調整法
人們只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不能讓別人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什么意思呢?
朋友希望兒子出門能多穿點衣服。
只是她的一個期待,不是目標。
她的期待必須要兒子去實現才行。
很多人常常弄混自己的目標和期待。
期待是你希望別人做到的事情,而目標才是你能做到的事情。
目標和期待最大的區別就是,你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做到嗎?
后臺常常有人給我留言,咨詢婚姻問題。
有些問題提問頻率很高,比如:我怎么樣才能讓我老公關心我?
或者,我怎樣才能改變他?
所有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因為這不是提問者能夠做到的。
讓別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是一個“期待”,你的期待能否實現決定權全在對方手上。
除非你具有“心想事成”的能力,或者操控別人思維的能力。
只有決定權在你手上的事情,才叫做目標。
比如,我這周要看完一本書。
我要減肥10斤。
我今年要學習更多心理學。
如果你問:我怎樣才能讓老公更關心我?
不如把這個問題換成:我能做點什么,讓老公明白我需要他怎樣關心我?
朋友的目標其實不應該是“讓孩子出門多穿衣服”,而是“我能做點什么,讓孩子身體更加健康?”
當她設置出清晰的目標后,她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了。
比如,她可以找出孩子不愿穿衣服的根本原因;
她可以親自帶孩子挑選衣服,多試一些手套帽子,選最舒服的;
或者讓孩子自己挑選當天要穿的衣服,將手套帽子放他包里,告訴他感覺冷可以拿出來戴上。
不要輕易對孩子說,我給你說這些是為你好。
如果你說了這句話,說明你之前一直在講道理。
那么你剛才那番話很可能白說了。
文/小樓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