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86的計算機系統中,內存空間中的棧主要用于保存函數的參數,返回值,返回地址,本地變量等。一切的函數調用都要將不同的數據、地址壓入或者彈出棧。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函數的調用,我們需要先來看看棧是怎么工作的。
棧是什么?
簡單來說,棧是一種LIFO形式的數據結構,所有的數據都是后進先出。這種形式的數據結構正好滿足我們調用函數的方式:父函數調用子函數,父函數在前,子函數在后;返回時,子函數先返回,父函數后返回。棧支持兩種基本操作,push和pop。push將數據壓入棧中,pop將棧中的數據彈出并存儲到指定寄存器或者內存中。
這里是一個push操作的例子。假設我們有一個棧,其中黃色部分是已經寫入數據的區域,綠色部分是還未寫入數據的區域。現在我們將0x50壓入棧中:
// 將0x50的壓入棧
push $0x50
我們再來看看pop操作的例子:
// 將0x50彈出棧
pop
這里有兩點需要注意的,第一,上面例子中棧的生長方向是從高地址到低地址的,這是因為在下文講的棧幀中,棧就是向下生長的,因此這里也用這種形式的棧;第二,pop操作后,棧中的數據并沒有被清空,只是該數據我們無法直接訪問。有了這些棧的基本知識,我們現在可以來看看在x86-32bit系統下,C語言函數是如何調用的了。
棧幀是什么?
棧幀,也就是stack frame,其本質就是一種棧,只是這種棧專門用于保存函數調用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參數,返回地址,本地變量等)。棧幀有棧頂和棧底之分,其中棧頂的地址最低,棧底的地址最高,SP(棧指針)就是一直指向棧頂的。在x86-32bit中,我們用 %ebp
指向棧底,也就是基址指針;用 %esp
指向棧頂,也就是棧指針。下面是一個棧幀的示意圖:
一般來說,我們將
%ebp
到 %esp
之間區域當做棧幀(也有人認為該從函數參數開始,不過這不影響分析)。并不是整個棧空間只有一個棧幀,每調用一個函數,就會生成一個新的棧幀。在函數調用過程中,我們將調用函數的函數稱為“調用者(caller)”,將被調用的函數稱為“被調用者(callee)”。在這個過程中,1)“調用者”需要知道在哪里獲取“被調用者”返回的值;2)“被調用者”需要知道傳入的參數在哪里,3)返回的地址在哪里。同時,我們需要保證在“被調用者”返回后,%ebp
, %esp
等寄存器的值應該和調用前一致。因此,我們需要使用棧來保存這些數據。
函數調用實例
函數的調用
我們直接通過實例來看函數是如何調用的。這是一個有參數但沒有調用任何函數的簡單函數,我們假設它被其他函數調用。
int MyFunction(int x, int y, int z)
{
int a, b, c;
a = 10;
b = 5;
c = 2;
...
}
int TestFunction()
{
int x = 1, y = 2, z = 3;
MyFunction1(1, 2, 3);
...
}
對于這個函數,當調用時,MyFunction()
的匯編代碼大致如下:
_MyFunction:
push %ebp ; //保存%ebp的值
movl %esp, $ebp ; //將%esp的值賦給%ebp,使新的%ebp指向棧頂
movl -12(%esp), %esp ; //分配額外空間給本地變量
movl $10, -4(%ebp) ;
movl $5, -8(%ebp) ;
movl $2, -12(%ebp) ;
光看代碼可能還是不太明白,我們先來看看此時的棧是什么樣的:
此時調用者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將被調用函數的參數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壓入棧中。第二,將返回地址壓入棧中。這兩件事都是調用者負責的,因此壓入的棧應該屬于調用者的棧幀。我們再來看看被調用者,它也做了兩件事情:第一,將老的(調用者的)
%ebp
壓入棧,此時 %esp
指向它。第二,將 %esp
的值賦給 %ebp
, %ebp
就有了新的值,它也指向存放老 %ebp
的棧空間。這時,它成了是函數 MyFunction()
棧幀的棧底。這樣,我們就保存了“調用者”函數的 %ebp
,并且建立了一個新的棧幀。
只要這步弄明白了,下面的操作就好理解了。在 %ebp
更新后,我們先分配一塊0x12字節的空間用于存放本地變量,這步一般都是用 sub
或者 mov
指令實現。在這里使用的是 movl
。通過使用 mov
配合 -4(%ebp)
, -8(%ebp)
和 -12(%ebp)
我們便可以給 a
, b
和 c
賦值了。
函數的返回
上面講的都是函數的調用過程,我們現在來看看函數是如何返回的。從下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和調用函數時正好相反。當函數完成自己的任務后,它會將 %esp
移到 %ebp
處,然后再彈出舊的 %ebp
的值到 %ebp
。這樣,%ebp
就恢復到了函數調用前的狀態了。
int MyFunction( int x, int y, int z )
{
int a, int b, int c;
...
return;
}
其匯編大致如下:
_MyFunction:
push %ebp
movl %esp, %ebp
movl -12(%esp), %esp
...
mov %ebp, %esp
pop %ebp
ret
我們注意到最后有一個 ret
指令,這個指令相當于 pop + jum
。它首先將數據(返回地址)彈出棧并保存到 %eip
中,然后處理器根據這個地址無條件地跳到相應位置獲取新的指令。
總結
到這里,C函數的調用過程就基本講完了。函數的調用其實不難,只要搞懂了如何保存以及還原 %ebp
和 %esp
,就能明白函數是如何通過棧幀進行調用和返回的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引用
在我學習棧幀以及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參考了下面這些文章,在這我感謝他們對我提供的大力的幫助。如果你對這些文章感興趣,請訪問以下鏈接:
1. x86 Instruction Set Reference
2. x86 Disassembly/Functions and Stack Frames
3. x86 Assembly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