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邏輯(三十六)
——經典美文的圖式是怎么形成的
經典美文之三十六: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經典的童話故事。先來看這個故事的開頭: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文字開頭緊扣文題,開頭只有一句話,點出了小蝌蚪生活的環境——池塘里,接著描寫了小蝌蚪的外形,先是靜態的外形“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然后是動態的外形“甩著長長的尾巴”,接著寫小蝌蚪的動作“快活地游來游去”。小蝌蚪游起來干什么?當然是找媽媽了。
小蝌蚪首先遇到了誰呢?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第二自然段開頭緊緊銜接著上文的“快活地游來游去”,然后寫了小蝌蚪形態的變化:“長出了兩條前腿”。接著寫小蝌蚪看見了鯉魚阿姨(鯉魚媽媽正在教小鯉魚捕食,小蝌蚪也得有個媽媽,不是嗎),就“迎上去”詢問她。鯉魚阿姨的回答共有兩個意思:第一句告訴小蝌蚪他媽媽的樣子,第二句是鯉魚媽媽給小蝌蚪指路。句子之間都是順承關系的邏輯。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叫著:“媽媽,媽媽!”烏龜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還是寫了小蝌蚪形態的變化——“長出了兩條前腿”(上文寫到“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看來四條腿都長出來了,更加接近青蛙的模樣了)。第二句寫小蝌蚪看見了一只烏龜,把她認作自己的媽媽。第三四五句是烏龜回答小蝌蚪:第二句烏龜告訴小蝌蚪蝌蚪媽媽的樣子(對上文鯉魚媽媽說的青蛙的樣子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讓小蝌蚪更加明確自己媽媽的樣子),第三句還是給小蝌蚪指路。
這篇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些類似,但是在內容上又有變化發展。
經歷過“一問鯉魚阿姨”“二問烏龜”(還錯把烏龜當作自己的媽媽,錯認的原因是從外形上看,烏龜也長著四條腿,身子也是黑灰色,加上也有短尾巴,與小蝌蚪的樣子相近),小蝌蚪能找到自己的媽媽嗎?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第一句話還是寫小蝌蚪形態的變化:“尾巴變短了”(意思是,他們的模樣更加接近“青蛙媽媽”的模樣)。第二句寫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了一只大青蛙蹲在荷葉上。這里的兩句話都是順承關系的邏輯。同時,這里進一步描寫了青蛙的樣子:“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與上文烏龜所言的像極了,而且還“鼓著一對大眼睛”,這是小蝌蚪能找到媽媽的原因,因為烏龜描述的很準確)。
小蝌蚪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這里的三句話也都是順承關系的邏輯。第一句寫小蝌蚪稱呼青蛙“媽媽”;第二句寫青蛙回應小青蛙,請他們跳上荷葉;第三句寫小青蛙們跳上荷葉。第三句的動作描寫寫得特別逼真:“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著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這里寫小蝌蚪徹底變成青蛙了。第一句還是寫小青蛙形態的變化:“尾巴已經不見了”。第二句寫小蝌蚪找到媽媽后,跟媽媽生活在一起“天天去捉害蟲”,同時告訴讀者我們要愛護青蛙、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