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宋老師
我所說的這位心理學大師,名字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心理學界,他可是號稱與弗洛伊德并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
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但是因為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而和弗洛伊德決裂,并且創立了以“自卑感”和“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強調“社會意識”的個體心理學。
之前曾經讀過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前些日子又讀了他的另外一本鮮為人知的著作《理解人性》。在豆瓣上,很多人覺得這本書寫的比《自卑與超越》還要精彩。
下面,我就將讀完這本書之后所挑選出來的八段話和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跟隨大師的腳步,更好的去理解人性。
01.
有的人會經常表現出一些令人頗為不快的小習慣,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摳鼻孔等等。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小習慣其實暴露了他們的固執本性。
解析:為什么說這些很難改掉的小習慣會暴露一個人的固執本性呢?阿德勒在書中進一步解釋道,“我們可以設想,這些人在兒童時期肯定會因為這些壞毛病而受到過父母的責罵。但是他們卻對這些責罵無動于衷,依然保留著這些壞毛病,那么他們肯定有固執的傾向。
02.
“在某件事情上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實際上說明了,一個人希望自己從這件事情當中解放出來。因為喚醒注意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對外部世界實實在的興趣。一旦一個人認為“這個事情跟我無關”,那么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分散。
解析:我經常會聽到一些老師說,“某某學生在上課時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不知道他是否有注意力缺陷綜合癥?”其實這只能說明,這名學生對上課的內容缺乏興趣。如果老師認真了解學生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面的表現,就不難發現,這名學生其實很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03.
健忘的人通常是那些不愿公開表達自己反叛態度的人,他們的健忘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反映了他們對所承擔任務興趣的缺乏。
解析:這個觀點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另外一個詞語“隱蔽的被動攻擊”。有很多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和善,從來都不發怒。但是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經常容易拖延,或者是遺忘掉上級所交代的一些重要事情。其實,這一類人正在實施所謂的“隱蔽的被動攻擊”。他們正是在通過“拖延”或“健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反叛。
04.
睡眠是用來評價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絕佳標準。假若一個人有嚴重的睡眠障礙,那么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具有極大的警惕性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解析:加藤諦三曾經在《寫給失眠者的心理學》當中明確指出,“失眠癥不僅僅是睡不著那么簡單,其背后有大范圍沒有解決的心理問題。”阿德勒在書中還進一步補充道,悲觀者往往更加容易陷入失眠的泥潭,因為他們一直都會糾結于那些根本就無關緊要的困難和危險。
05.
歷史和經驗都表明,除了成為第一名和最優秀的人之外,我們還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去做。
解析:如果一個人的腦袋里只想著如何才能成為第一名或者是那個最優秀的人,那么他就會變得非常自私,凡事只為自己著想,同時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去擔心其他人是否會超過自己。這種人不僅會活得很累、很焦慮,同時在內心當中也會充滿對他人的嫉妒和憎恨,因而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度、持久的人際關系。
06.
有的人會把“自負”這項心理特質隱藏的很深,但是我們卻依然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覺察到。例如,一個人在社交生活中總是在努力抬高自己的地位,或者是讓自己成為眾人關注的中心,或者是喜歡發表冗長的高談闊論等等。這些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讓自己出盡風頭。
解析:過分自負的人往往只愿意做表面功夫,而不會下苦功夫去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這就會導致,自負的人總是很難得到真正的幸福。除此之外,自負的人經常容易帶上偽裝的面具,裝出和善的面孔去結交朋友。但是他們結交朋友的目的只是為了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去獲取優越感。因此,自負的人決不會選擇去和那些比自己更加優秀的人去結交朋友。
07.
容易發怒的人往往具有深深的自卑感,因為自信的人不需要通過這種暴力的方式來獲取優越感。可以說,每次發怒的行為,都是一種通過損害他人來提高自己自尊的卑劣手段。
解析:“發怒”是爭取權利和地位的最典型行為。有的人故意將發怒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因為他們已經沒有其他方法解決問題了。他們常常會顯得高度敏感,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而只有高人一等才能讓他們感到快樂。
08.
在社會、歷史、文化等種種因素的作用下,一個荒謬的觀念——“女性在某種程度上應當具有自卑感”深深的植根于人類的思想中,以至于我們文化里所有值得贊美的東西都隱含著“男性”,而所有沒有價值或實際上被貶低的事情都帶有“女性”的標簽。
解析:如果我們告訴一名男性,說他具有女性的品質,那么他會大為惱火。例如,沒有一個男人喜歡被別人稱作為“娘娘腔”。但如果告訴一名女性,她具有男性品質,她則會欣喜若狂。例如,很多女性都喜歡帶著調侃的口吻說自己是“女漢子”。
參考文獻:阿德勒著,《理解人性》,新世界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