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孟祥斌,男,國家一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特邀攝影評論專家。現任教于武漢學院,長期從事高校攝影專業建設與管理工作,連續五年擔任湖北省藝術(非美術類)本科聯考攝影、影視攝影與制作主考官。近年來獲得教學表彰五項,發表核心及省級以上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兩本,完成省級科研項目三項,有數十部專題片、廣告片在各省級電視臺播出,14張照片入選聯合國世界地質公園畫冊,在《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發表整版數十版,獲得全國及省級攝影獎項幾十項。多年教學工作所培養學生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湖南衛視、湖北電視臺等媒體任攝影、攝像記者。
聽學生說,上他攝影老師的課有種吃火鍋的感覺:麻辣到位,花樣很多,飽腹感滿滿,這種形容還是第一次聽到。聽說網上還有不少關于這位老師的新聞,記者好奇之下在百度搜索欄輸入“攝影,孟祥斌”,竟彈出9800多條信息!“刷臉點名”“作品獲獎”“最嚴評委”……每條新聞標題都吸引著記者的眼球,這是一位怎樣的攝影老師呢?
他,應該就是那種傳說中“別人家的老師”吧?
在他的辦公室見到他后,記者打量了一眼這位新聞中的“明星教師”,一身黑白搭配的休閑衣,看起來干練簡潔,說話時眼神真摯有光亮。“剛上完四節課,我先喝口水、喘口氣,你隨便坐。”“四節課都沒喝口水嗎?”“我做事進入狀態后,從來不喝水,畫畫、攝影,經常一整天都不喝一口,四節課很正常。”孟老師的回答簡短直接,讓記者似乎看到了他的專注、甚至幾分執拗。
孟老師與武漢學院的結緣最早在2012年。那時他還在光谷校區代課,給傳播系10級、11級學生教授電視攝像課程,同時也一直關注武漢學院的發展,后來在媒體等渠道了解到陳一丹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武漢學院的新發展后正式加入武漢學院,從新聞中那個“別人家的老師”成為了“我們家的老師”。
“麻辣火鍋”味的攝影創作課
采訪之前就知道學生形容孟老師的課是“麻辣火鍋”:花樣很多,需要自己動手,但飽腹感強,每個人都有滿滿的收獲。沒想到孟老師哈哈一笑,對此毫不反駁,“沒錯,對學生,有時就得來點重口味的,太溫柔了不長記性。”他說:“我教授的課程實踐性強,每門課最終都是要出作品的,學生得在我面前自己動手操作才能發現他們的錯誤,演示一百遍不如自己來一遍。”說這句話的他語氣很堅定,多年的教學成果讓孟老師對他的實踐教學方法篤信不疑。他堅持自己的做事原則,堅決不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渾水摸魚,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對機器上每個按鈕都充分的了解。
他介紹到,即使是光圈、快門等單項訓練都應該認真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只有各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到位了,學生在創作時才能讓機器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如雙手一樣靈活。
上孟老師的課也很“麻煩”,因為他的行程式評估項目異常繁瑣。學生單次訓練的表現、每次作品選題、創作過程中的設計和溝通的過程、完成的作品作為考核因素。也就是說,有的學生雖然作品完成度不高,但立意新,創作手法大膽獨特也值得肯定。16級學生譚帆、崔威小組拍攝的《敲門者》,就是他本學期《影視攝影技術》課程的結課作業。學生大膽挑戰懸疑片,鏡頭語言的運用有模有樣,結合航拍,打造出一個獨特的作品。孟老師說他很認可作品的表現手法,已推薦參加湖北省大學生文化創意設計大賽。
“學不會別說我教過你!”
孟老師是一個對課堂有些近乎苛刻的老師。在孟老師的課堂上,學生不能玩手機、睡覺或者講話。一旦他發現后,他會暫停講課,先讓學生自我修正學習態度。他教育學生攝影要拍出好的作品,不要一味的去為拍照片而拍照片,而是去思考“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要比較自己的作品和大師作品之間的區別,眼睛與大腦要同時運動。
他給學生放狠話,“我的課通常是手把手教,面對面拍,不會隨時問,按我這樣教還學不會,別說我教過你!”。 面對如此“霸氣和刁鉆”的教師,大多數學生先是“恨”,繼而“路轉粉”,最后則對攝影“愛不釋手”。
大二影視攝影與制作班上的黃宇翔是學校大學生通訊社的攝影記者,他評價孟老師跟學生課外一起創作時幽默風趣,但課堂上又會跟學生保持距離,讓學生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應付。“孟老師上課時知識點講的很清晰,那些案例有的經典,有的生動有趣,通常拍攝時就能想起來,我想沒有學生不想上他的課吧。”他補充到。
嚴格要求學生的是他,給學生提供各種機會的也是他。他曾帶領學生一起拍攝制作教育廳的宣傳短片,參與中國神農架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節活動拍攝,拍攝馮小剛、成龍的演講及專訪,他帶著學生參與到一個個具體項目之中,讓他們成為真正“在路上”的攝影人。他聯系佳能總公司舉辦佳能攝影大篷車武漢學院站的活動,邀請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雍和老師來學校講座,盡可能的拓寬學生視野,增長學生專業見識。
“功夫在詩外”
除了教學,孟老師還負責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他是傳播系《影視攝制實驗室》實驗室項目籌備工作的重要一員,負責實驗教學的設備清單撰寫等工作。為了給實踐教學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撐和保障,他和多個部門不知道經過多少次溝通磨合。如今影視攝制實驗室已落實籌建,實驗教學設備已用于教學,這讓他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傳播系內,孟老師還有一個職務,就是教師黨支部的書記,為此他經常要組織系里全體老師一起學習新的政策文件。“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他談到這個職務讓他更深刻學習了解最新政策要領,與專業創作其實息息相關。“攝影人要有自我學習、自我創新意識,了解這些新方針有利于我們把握‘影像創作’時的大方向。”
孟老師堅信攝影創作能為攝影教學提供養料,而攝影教學能反哺攝影實踐。自2016年10月起,他除了攝影創作,還在《中國攝影報》擔任特約撰稿人,在《人民攝影報》專家評圖欄目擔任點評專家。一年多時間里他共發表13個整版,這些文章及點評刊登后均在《中國攝影報》官方微信頭條推送發表。同時,《人民攝影報》官方微信頭條還以《孟祥斌/攝影大咖走心點評精選》等為題推送發表他的文章。2017年1月至今在《傳媒》等核心期刊發表了三篇論文,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攝影教材,他也越來越受到攝影界的關注和重視,得到了業內的高度評價。
前一個月,在武漢學院傳播系的臨時攝影棚內,他作為湖北省的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接受武漢電視臺關于十九大專題的采訪,談及從攝影師的視角看待武漢藍天計劃建設發展的成就。
正所謂“功夫在詩外”,孟老師在課堂之外不斷地給自己加碼,才能在課堂上給出有分量的教學。
問到他平時有什么娛樂活動,他用一個忙字做了否定的答案,現在已經沒什么時間去娛樂了。“如果有時間,我愿意做的應該是運動吧。”記者求證孟老師是否曾因為一個月的時間瘦了20多斤而成為朋友圈的熱門話題。“26斤”,他補充道。“當時決定要減重保持體形,于是每天晚上帶著運動手環開始跑步。大年30晚上都沒有間斷過。”減重成功這件事情給了他很大自信,讓他學會更專注執著地去完成某個目標,不會輕言放棄。
他很認同別人評價他是一個急躁的人,他自己坦言說自己是同時也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每次事務繁多時,雖然心急,但也要一件件完美地做完自己才肯罷休。談及興趣愛好,他脫口而出“攝影”。同時,他感嘆道,在攝影理論方面,青年力量處于斷層的狀態,他希望盡自己所能將實踐創作與理論研究結合,在攝影理論高度上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
事實上,他也正是一步步在努力這樣做。我校秉承“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孟祥斌老師先人之先,將其用在自身上,用十分的熱情愛護和傳承自己的專業知識,或許這才是最打動學生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