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涉及電影輕微劇透,閱讀文章前確認。
1.
這個電影,想看很久了。
沖著劉慈欣,以及跟這個小說的淵源。
第一次看到這個小說,大約是在十幾年前,在雜志上,一下子就給驚艷到了,當時并未記住作者是誰,但是為作者的腦洞,以及那種史詩級別的描寫所震撼。
尤其是記住了文章最后這一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成了一個在太空中孤獨流浪的孩子,這種對我們內心深處家園的打破,讓你一下子覺得,我們,人類在宇宙中原來這么渺小,這種對比,簡直無敵了。
直到過了很多年,看了三體系列,注意到這個作者。尤其是劉慈欣拿了雨果獎,大火之后,才發現,原來《流浪地球》是他早期的成名作之一。
過了那么多年,故事的細節很多都記不清楚了,卻仍然記住了流浪地球這個概念,一個用盡了萬般努力,離開已經毀滅了的太陽系的地球,在宇宙中流浪幾千年,最后泊入幾光年外的比鄰星系,重新找到一個新的太陽。
在這流浪的兩千五百年時間里,地球,無疑是人類巨大的諾亞方舟。
2.
電影拍得真不錯。
開場出現電影名字以后,有一個畫面,是大銀幕中,一個小小的地球,在宇宙黑暗的背景下,拖著長長的大氣尾巴,那一刻就覺得,這個片子一定不會很差。這個畫面已經足以媲美各種好萊塢大片,美到讓人窒息,把流浪地球的概念詮釋的淋漓盡致。
但是在這之前,其實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對于中國的科幻大片,都持懷疑的態度,不用想都可以知道,中國近些年,完全沒有像樣的科幻大片,這點上,跟好萊塢差的真的不是一星半點,好萊塢遠的有《太空漫游2001》,星戰系列,星際迷航系列,近有漫威系列,《星際穿越》這種硬科幻,也有《盜夢空間》這種燒腦科幻,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科幻電影工業體系。
在這點上,中國的電影工業體系完全沒有法比。
在各種解讀《流浪地球》電影的媒體文章中,已經詳細說明了,導演和攝制組怎么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創式的拍出這部好看的中國科幻大片。中間碰到各種的危機,以及最后吳京帶著資金加入。
應該說,吳京是這個片子的貴人之一。即使我們沒那么喜歡他,但無論是他的資金,還是對于普羅大眾的人氣,以及戰狼系列積累的豐富經驗,包括影片宣發的經驗,可能都是流浪地球這個劇組所需要的。
事實證明,這個片子,到目前為止,并沒有走向太空戰狼的方向,也還算令我們大家滿意。
3.
說說劉慈欣。
官方說明中,劉慈欣是這個片子的監制,編劇中,并沒有出現劉慈欣的名字。
看完后,這個片子最讓我失望的一點是,整個故事,跟劉慈欣的原著故事沒有太大關系,只是取了劉慈欣原作中流浪地球的概念和世界觀設計,故事內核,架構,情節,人物都是推翻了重新做的,這點上來說,影片叫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其實有點對不起劉慈欣。
不知道大劉內心里會怎么想,總的來說,這片子如果最后成功,對劉慈欣還是會有好處。這個好處不一定是對于名和利,而是能讓我們隱約看到國內拍出《三體》系列的可能。
三體系列電影從開始高調宣傳到目前無聲無息,不能不說遺憾。而大眾對于三體系列電影的期望,可比流浪地球要高太多了,至少流浪地球成功了,希望能為三體趟出一條路來。
但是三體系列實在太宏大了,架構大,人物眾多,又是幾個不同的故事,跨越了幾百上千年,即使好萊塢也未必能夠拍好。
同樣的例子比如著名的科幻小說《海伯利安》,至今也還未被好萊塢搬上銀幕。
4.
從第一次登上月球后,人類對于太空探索就止步不前了。
甚至那么多年過去了,人類都沒有再登上過月球,更不用說人類能探索到更遠的距離。
大劉無疑對此相當不滿意,所以在去年十月,他領獎克拉克社會服務獎的頒獎典禮時,致辭中才會說出那句,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
我們整個人類,在互聯網所營造的舒適區中已經呆的太久了。即使過了2012,沒有眼前的末日危機,我們人類或者我們的地球就沒有危機了么?
大劉無疑是相當悲觀的。
流浪地球中,我們的太陽因為老化,導致將爆發氦閃,人類不得不像蝸牛一樣,背著自己的房子和家園搬家到另一個星系。
而在三體中,太陽系則因為外星人的直接打擊,被二向箔二維化,整個太陽系所有的人類,行星連同太陽一起被壓縮成了一個平面。
可以看出劉慈欣對太陽系的未來,是相當悲觀。
另一方面,我們目前在大力發展的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未來到底是福是禍?這無疑又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我們不要末世恐慌,但是我們總是要探索宇宙,而不能老是龜縮在這個名叫地球的資源有限的小星星上,無論是在流浪地球中,我們被迫搬家,還是現實中,我們要主動出擊,去了解我們所身處的太空和宇宙。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佩服劉慈欣和馬斯克,他們一個以想象力,一個以實際行動來推動我們的太空探索。
5.
說回流浪地球電影。
兩天已經累積了4.6億的票房,并且口碑不錯,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天,排片比還在上升,最終會有多少票房,還不好預估,但是一定會是開年大作,也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重要的符號。
這一切并不偶然,雖然跟原著的故事情節和架構不同,人物也不一樣,但他還是按照好萊塢大片的節奏來改編的,再配以中國式的親情和悲情故事,即使在大年初一,這樣一個中國人講究家、團圓和親情的時候開始上映,也并沒有違和感。
并且影片還用一些幽默的語言,來增強人們對于影片的好感,比如運輸車開動時候的提示,比如北京看不到星星等梗。
當然,影片最重要的一個詞是,希望。
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個詞提的也很主旋律,很與時俱進啊。現在我們最需要的也是希望。春節終究要過完,我們終究要面臨新的一年,新的經濟形勢,除了希望,我們還能有什么呢?
當然,最令人震撼的是,影片中,劉培強喊出的那句對三體的致敬,也是對大劉的致敬:
前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