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熱的詞之一就是“新零售”
現在身旁出現很多各種關于新零售的概念,馬云之前關于新零售的看法認為: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為什么新零售的變得這么火熱,可以從幾個方面說。
第一,線上電商獲客成本在逐年增加,交易量增速變慢。做好電商,運營推廣變得愈發重要,然而商家要實現利潤增長就必須提升銷量或商品單價;第二,另一邊的消費者渴望更便捷實惠的商品和購貨渠道,而且隨著消費升級,包括新興的80、90、甚至00后們,更渴望更具性價比和更信賴有影響力的品牌。第三,這么多年來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從購買、支付、物流、大數據的應用,線上線下的融合已經變成了發展的必然。
為什么會催生新零售呢?
20年前人們在菜市場和百貨店買東西;10年前隨著商品供應品類更齊全、物流發展、價格也優惠的大型超市出現了。可到如今,大型超市并沒有考慮怎么樣能更便捷滿足消費者,以前去一次超市推著購物車,甚至開車長途奔襲,而如今除了線上的渠道,更便捷更優惠更靈活的的社區超市和菜市出現了。我們可以看看
1、大型商超的弊端:
價格:大超市各種進店門檻和物流的發達,使得他的價格優勢已經不再明顯。
效率:大型超市的龐大體積使得它的分布密度小,上班族通常要推著小車或開車前往,頻次少。通常周末才能大量采購一周的貨品。時效性和新鮮度都難保證。
2、消費者購買感受的不足:
品類:購買頻次高的還是集中在日常的主食面點,生鮮果蔬上。
供應:生鮮產品人們習慣于線下實體店購買,無法隨時應付購買的需求。
為什么選擇新零售?
我比較認同雷布斯的話:“不管是電商,還是線下的連鎖店、零售店,本質上要改善效率,中國的產品才會越來越好,中國老百姓的購買需求才會極大地釋放出來”。
據統計,全國光社區超市小店就有近660萬家,比如同樣是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北京的便利店的數量少于上海,不同的是上海商住融合,北京確是商住分離,所以在城市當中除了圍繞商業區的零售布局,社區經濟不容忽視,由于大型超市沒能滿足更便捷的購物體驗需求,給了便利店和夫妻店發展的空間。
舉個身邊真實的例子:
在一個擁有近一萬居民的社區中做了一個統計,均勻分布有日常食品飲料小零售超市四個,主食面點門店兩個,食堂兩個,水果蔬菜門店兩個半(那‘半個‘是大篷車進社區)。前兩年經常看見大家拉著小車,去三公里外的物美等等大賣場,現在去的明顯少了,超市結算口的人流就可以看的出,以前物美結算窗口要全開放的。
然而目前的社區小超市的不足也是明顯的,比如營業時間和數字化管理。
大型零售或將面臨整合重組。過去,品類豐富的大型綜合超市攔截了大部分小超市的生意,如今,它們反過來要被社區型小型零售體所影響。隨著社區消費趨勢鋪展開來,社區化將成為零售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零售一直都存在,那怎么才算的上新零售呢?
只有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環節進行升級,打通線上與線下數據和服務,商家通過大數據推算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優質的服務,以此來延伸產品體驗及品牌的影響力,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
所謂新零售正是以大數據支持購物場景里的人和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設計新的效率體系和體驗。
如果說人們喜歡線上購買,并不是它已經很完美,只能線下實體店體驗做的還不夠好,以后把線上線下分離開將不會走的遠,線上選擇對比和支付、線下體驗購買甚至任意店的取貨退換貨,才是比較好的閉環。
對于新零售布局的意義,個人認為線上線下的結合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后著重發展線下的“體驗平臺”到是很有必要的一種形式,比如包括吃喝在內的更多品類消費產品的體驗服務對加強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性的感受也是很有幫助的,這樣線下不只是購買,更多還有體驗,相互補充反而能促進銷售。
新零售是消費者的需求,是一種必然趨勢,將來肯定還有更多人驚喜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