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故事,源自一次訪談。
我其實很少寫故事,只會寫理論方法。
但聽完她的故事,我想寫一篇試試:
看到思陽的簡歷和介紹的時候,我瞬間還是有些感慨:我曾經和她共事過兩家公司,卻完全不了解她的過往。
原來再多的寒暄,也不能幫你了解一個人。
“NGO”
“盲人”
“手語”
“志愿者”
“幫扶”
“關懷”
當我看到這些字頻繁出現,我知道“公益”才是她身上最大的標簽。
“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專業。”
她和公益的緣分,是從大學填報“社會工作”專業開始的。
她解釋道,和大家看到的志愿者一樣,“社工”這個專業,是一群最專業的助人者。他們在充足的社會學、心理學等理論和方法的支持下,是能最好地完成對弱勢群體關懷的一群人。
這個專業本身也就要去福利院等地方實踐。
不過她的路其實并不順利。
“做公益,有時候你會感覺特別的無力”
在這幾年的時間里,思陽她參加過的志愿活動可能已經數不太清楚了。臨終老人、盲人、聾啞人、自閉癥兒童、等等等等。可她印象最深是她在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救助機構的一段經歷。
這是一個基金會,給那些先天性心臟病而沒錢手術的家長補助,有著相對嚴謹的審查規則,比如只補助手術尚未開始的家庭。那天思陽在醫院,有一位得知她基金會身份的孩子家長,因為缺錢給孩子做手術,差點跪在她面前。思陽是個容易被情感牽動的人,聽著孩子家長因為四處借錢手術而被親戚拒之門外的辛酸,她卻什么也做不了。
“你知道他們就是缺錢,因為有錢才能救孩子的命,可你的工作卻只能給一些精神層面的支持,這又有什么用處?!?/p>
“做公益,是一件非常耗費感情的事情”
她講到了她的一位女同學,在手術室外被兩位家長掰著一直倒苦水,家長恨不得把所有的負面情緒宣泄在她身上,她的同學最后差點崩潰,太難hold住了。
我于是問思陽,那這么耗費感情的事情,你怎么還會一直去做它呢?她答道:
“做公益,其實能凈化心靈的”
她說起她在順義“小花公益”的故事,陪著有著不同殘疾的小朋友,玩玩游戲,丟丟沙包,能感覺到這些小孩特別的純真,純真到你也忘記了很多煩惱,和他們一起進入了那個純真的童趣中。
她還講了在農民子弟小學支教的體驗:“對我們來說特別平常的事情,他們卻會給你很多的溫暖和感動,他們會特別的信任你、向你靠近,想給你他們最好的回報。比如他們會讓你去寫同學錄,也會經常受到用格子信紙手寫的信。當我們坐公交回到城市的過程,有些小孩就為了送我們一段路,也陪著坐好幾個小時的公交,再自己倒車回去?!?/p>
“我讀研還選擇公益這條路,就是因為我喜歡”
“其實社工專業是個舶來品,是一個太理想化的專業了,只有國外的社會環境支持這樣的職業存在?!彼缄栒f道。
整個中國社會環境,對公益的認識還停留在“你做公益就不能收錢”的階段,所以公益從業者的工資很低,他們只能靠熱情告訴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用信念去支撐著自己。我認識兩個在北京的??粕?,每個月工資2000多塊錢,其實生存環境特別糟,因為拿太多錢會惹非議,而他們也覺得應該把錢花在需要幫助的對象身上更有價值。
“我再這樣下去肯定不會開心”
聽說深圳市全國公益發展最好的地方,思陽還特意深圳呆了3個月,發現最多也就比大陸好一點,實際也是一團亂。有些標榜自己的“愛心人士”,實際上卻沒做什么事情,思陽就會覺得特別可恥,發現深圳只是別人給公益人員畫的一個餅,特別失望。
最后思陽還是選擇跳出了公益圈,因為力量微薄的她認為現在更需要照顧好自己。如果進入這里注定要不開心,那怎么給別人帶來快樂,還是要先對自己負責。
“我總結,這6年帶給我最大的東西,叫接納,去接受世界上已經發生的那些東西,在接受的時候少些沖擊,不然就真成救世主了?!?/strong>
“并不是你做所有事情都是有意義有目的,其實很多時候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strong>
“等我經濟基礎牢固的時候,我會繼續做公益的?!?/strong>
聽到思陽說這句話的時候,給我的感覺不像是婚禮殿堂那一句貌合神離的“我愿意”。
卻更像一個充滿憧憬和向往的小孩說:
“等我有錢啦,我一定買好多好多好吃的!”
愿能通過這個故事幫你了解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