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一隱形土豪,家庭算是比較富裕的那種,不過平時比較節儉,吃的、穿的都不是帶品牌、質量好的,意外的是月底算下來卻比我們這些普通家庭、一般消費的人花錢還多。
這不,他兩個月前買的的保溫杯又壞了,問我那種保溫杯好,我向他推薦了我兩年前海淘的德國某品牌的進口保溫杯,他搖搖頭:“像我這種普通人家的孩子用不起你那高檔貨,我還是去某寶上選個物美價廉的吧”。
物美價廉?真的存在“物美價廉”的商品嗎?又是誰規定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能用好的、穿好的呢?
所謂的“物美價廉”,其實是在資源浪費!
聽過一名研究機械的教授的講座,他指出中國制造業要想轉型升級,首先要完成“人”的思想革新——不追求價低,而在乎品質,才能根源上從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制造。
這讓我想起一篇文章,講的是“某寶”是如何摧毀中國制造的。大概的意思是某寶推崇的商業價值是“低價、便宜”,讓買方關注的是價格的低廉,而不是商品的品質,而入駐的賣方為了迎合市場,也是以“價格”為導向,什么便宜賣什么,怎樣便宜怎樣賣,讓買賣關系進入了追求“低質低價”的死循環。
相信以下的場景你再熟悉不過了:買到的商品根本貨不對板,用了嫌棄,扔了可惜;包裝上印著“電商專供”,分量和品質卻各種縮水、打折……于是你不斷地在給身邊的物件“更新換代”,浪費了自己的金錢和精力不說,還浪費了這大串生產消費的關系鏈——資源繼續開采、工人繼續生產、商家繼續售賣、物流繼續運輸,垃圾場站繼續處理,實體店面繼續沒人……
就這樣,你成了浪費生命、浪費資源的罪魁禍首!
沒有所謂的物美價廉,你追求“低價”的結果只能是咽下“低質”的苦果。
是誰規定好貨是富裕階層的專屬品?
曾有新聞爆出:某高校學生因為使用某果手機被取消助學金名額、某高校老師因為領助學金同學使用烘鞋器而批評該同學……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好貨成為富裕階層的專屬用品,中產階級只能使用普通的、名不見經傳的東西,這個思維很奇怪不是嗎?
是誰規定領助學金的同學只能“艱苦樸素”地穿陰冷潮濕的鞋子,若是著涼生病豈不是會花更多的錢?或者說那個被取消名額的某果手機用戶購買時是這么考慮的:我花兩千塊錢買一個普通手機,一年后系統卡頓不能使用,又得換一個新的,為什么不直接花六千元買個可以流暢用三年的好手機呢?
你看,同樣等值的消費過程,貪圖便宜的你只會消耗更多的資源,還得不斷地忙碌于比價、付款、收貨、退貨……為什么不選擇好貨?
請撕掉刻板的標簽,沒人規定好貨是富裕階層的專屬品。
穿好的、用好的不是叫你鋪張浪費!
講到這里,有人會問:“穿好的、用好的豈不是要花很多的錢,對于普通家庭的我來說不就是鋪張浪費嗎?”
正如上文所說,品質好的東西的實際使用壽命也會更長,算上損耗和折舊,是要比你頻繁的買品質差的要來的實惠。舉個例子:我買一雙折后600元NB運動鞋,可以穿兩年以上,而舍友的普通運動鞋一般是半年一雙,可以看出我一次的投入是相對省錢的。
但是,如果你選擇購買好的商品,一定要改掉之前“經常剁手”的壞習慣。畢竟論商品單價而言,可能已經超出我們的消費水準的,我們必須要用相對長的時間“稀釋”高單價對于我們經濟上的壓力。就好比說提升了“質”的高度,相對應自己的經濟水平就該下調“量”的多少,否則不僅是鋪張浪費,還會入不敷出。
只要你“不亂來”,穿好的、用好的絕不等于鋪張浪費!
捫心自問地最后思考
為了包裝你頻繁的快遞包裹,多少樹木被砍伐做成了紙箱?為了滿足你一年一換的通訊需求,多少礦藏開采出地表又被浪費?你知道扔掉的衣服鞋靴背后,實際上是拋棄了多少棉麻化工……思考完這些問題,你還會繼續追求低價、本末倒置地去購買使用那些“物不美價不廉”的東西嗎?
現在你明白為什么我不富裕還選擇“穿好的、用好的”背后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