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絡上看到有人分析誰是武俠小說里跑的最快的人。這人竟然是《俠客行》里的石破天。他可算是金庸小說里較為不知名的主人公了,我對《俠客行》這本小說也全無印象,按捺不住對這個被稱為金庸小說第一高手的好奇,這兩天重溫了一下這本書。
《俠客行》里的石破天自幼與母親隱居在深山中不聞世事。母親不僅不照顧他,反而平日里稱呼他為“狗雜種”,對他多加責罵。
由于一次母親出門多日不歸,石破天饑餓難忍終于下了山找東西吃,卻在一個燒餅里吃到了玄鐵令。
玄鐵令的主人謝煙客找到了他,并且為了完成諾言必須完成石破天的一個愿望,卻不料想石破天的媽媽從小不讓他求人:
“別人要給你的自然會給,不會給你的你求也無用。”
謝煙客使盡渾身解數也沒法讓石破天求他一件事,只好教他亂練內功引他走火入魔,結果石破天機緣巧合下反而練成了深厚的內功。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不求他人,自食其力,那應該是很值得佩服的一件事了,如果是在中國,那就是更值得敬佩的事。
“仁”為二人,中國文化趨向于用二人的關系來定義一人:
朋友間吃飯需要互相請客;
做事需要“人情”和“關系”;
大人通過責罵來制止小孩的壞行為,而不是讓小孩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個人的界限在中國大大的模糊了,所以我們在兩人相處時往往互相尊重、秉持禮節,而在公眾場合里隨地吐痰、擁擠插隊、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卻比比皆是。
這是一個文明之邦應該有的現象嗎?
中國人依賴“他制力”——二人的場合中依賴對方來評判自己;
缺少自制力,在沒有明確的“二人”的公眾場合里缺少標準來約束自己。
所以俠客行里石破天的不求他人聽起來天經地義,在中國,特別是古代中國,卻是萬難做到的。
《俠客行》,俠客行,書名不僅代表了李白的詩俠客行在書中是一門無上武學,也代表了原本癡癡傻傻不通世事的石破天卻像個俠客一樣行走江湖。
因為不通世事,他數次把他人對他的猜忌和不懷好意誤解為對他的關懷,也數次因此化險為夷。
他接觸的人一個個性格古怪,殺人只在一念之間,而遇上石破天這個不工心計不計較得失的小孩卻全無辦法,最后竟然都對他頗有回護。石破天誤打誤撞間也練成了古往今來第一等的內功和武學。
如果說剛下山的石破天只是因為不通人情事故才真誠以對每一個人,那么在練成了第一等的內功、做了長樂幫的幫主之后的石破天還能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卻是殊為不易了。
俠之道——一以貫之,它的難點可能不在于所謂“俠”應該做什么,而在于一以貫之的堅持。
石破天能做到俠之道,正是由于他是一個堅持自己的標準評判自己的獨立個體。
岳不群道貌岸然,人前翩翩君子,人后不仁不義。我想不仁用在這里倒也不一定合適,因為岳不群在要求別人評判自己的時候做的都還不錯,能把他定義為“壞”的那些人不是被他殺了,就是被他陷害難容于江湖。
黃老邪之所以可愛,因為他也是一個獨立于第二人評價的特立獨行的人。
在這個網絡時代,我們很多時候身邊都沒有那一個可以作為標準約束自己的第二人,我們更需要以自己的標準來約束自己。
我們需要意識到,活著是為自己而活,為家人的付出給朋友的幫忙是自己作出的選擇,遵循了自己的標準,而不是提升他人對自己評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