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芹嫂說到州衙來了一位叫張來的巡案,三番五次挑釁。
"幾次三番,外子終于被惹怒了。他的臭脾氣上來,顧不上許多。在知州的府衙內,外子和張來真的交上了手。
這個張來陰狠,手腳也不含糊。一套鷹爪,三十六式,浸淫了數十年的功夫。大開大闔,有如排山倒海。他每一著,都直取外子的要害,非置其于死地不可。
外子用金剛手小心應付,退了兩步,讓過三招。知道今天不分個高下,不見個輸贏,是走不脫的。
張來步步緊逼,凌空而下,雄鷹捉青蟒,左手刀,右手鉤,沖著外子心窩打來。這是拼命的一招。只要打人,顧不上挨揍了。
外子不敢大意,向左側移了半步,讓過了劈下的左手一刀。眼瞅著趁虛而入的右手鷹爪又到了。外子蜷右腳,雙手合拾,’童子拜觀音’,手腳齊發。就這一招,張來,張大人跌出去有三米遠。……"
"哈哈,……好,好,童子拜觀音。……"霞姑聽樂了。
芹嫂搖一搖頭,也跟著苦笑一下。
"摔倒了巡案大人,外子知道闖禍了。趕緊上前陪罪攙扶。
一旁的知州也沖上前來,指著外子破口大罵。’你個不知死活的東西……’
外子是極愛面子的,被上司當面羞辱,一時窘得滿臉脹的通紅,想發作,無奈又忍住了。他彎腰低頭,伸手去扶張來。
可這張來,張大人,太壞了,被摔倒在地,他并不服輸。見外子手伸過來,他使了一個陰招。
只見他把左手遞給外子,似乎讓他攙扶的樣子。可就在雙手剛要觸碰他手臂時,他突然左手上揚,反掌一擊,打向外子的面額。幾乎就在同時,他的右手也已經變爪為指,’葉底偷桃’,從左手下端戳向外子的雙眼。這還不算完,兩只腳’蒼鷹搏兔’,照著外子的心窩,撩天式,踢了過來。
好在外子,早有戒心,防著他呢。見手腳都到了。喝一聲’起來!’陡然間,平地騰空而起。從小練就的’凌霄步’,老秦家的輕功。
外子知道,經此一事,開罪了知州,也開罪了巡案大人,這個官差,肯定是做不成了。
罷了。外子把心一橫,先出口惡氣再說。
只見外子騰空而起的同時,力透腳指尖,’一葦浮達摩’,在張來撩起的腳心涌泉穴上,用力一點。啊……張來,張大人一聲慘叫,癱在州衙的青石地上,動彈不了了。
差事做不了了。外子決定連夜棄官而去。他長嘆了一口氣,提筆在白墻上寫了一首詩,也算有始有終,給上司一個交待。
身懷凌云志,忠貞報國仇。
丹心昭汗青,豪情逐水流。
事事幾多恨,情情一杯酒。
蒼天無盡處,翩然浮一鷗。
離開官場,夫君走得干干脆脆,一無返顧,他早就對仕途心灰意冷了。
一家人一路南來,本想投奔早年一個同門師哥。無奈時過境遷,師哥杳如黃鶴浮空,音訊全無。
想回老家吧,又怕打傷巡案,不辭而別一事牽發,官府不會輕饒。只好掩人耳目,尋個僻靜處來安身立命。找來找去,就來到牛首山下。哈哈……"
說到這里,芹嫂臉上綻開了笑容。
"師太明鑒,這里地雖偏僻,可真是個好地方。到處是青山綠水,特別是這里的人好,又善良又厚道。他們一點也不排斥外鄉人。我和外子都是練武之人,身無其它長物,有的就是使不完的力氣。在鄉鄰的幫襯下,我們很快就開了十多畝荒地,種菜謀生。這不,一晃五,六年下來了,雖然說清貧一點,到也樂得逍遙自在,不用再受官場上小人之氣了。還有……"
難得有一個讓人敬仰的方外高人,聽她說話。芹嫂絮絮叨叨,一說起來,就沒完了。
"哈哈……"見芹嫂還有往下說的意思,霞姑禮貌地擺擺手,站了起來。
她回頭樂呵呵的沖蕓兒道:"蕓兒啊,你過來。咱倆可說好了,今夜開始貧道就傳授你黃鶯鳴春拳法。你子時到,我在此侯你。"
"謝謝師太!"蕓兒又要趴下給霞姑行大禮。
"免了,免了……"霞姑伸手攔住了。
她用食指輕輕在蕓兒的額上點了一下。"我和你呀,只有三個月的師徒關系。這,還要追溯到三輩子以前的因緣。一時間,跟你也說不明白。哈哈。"
看得出,霞姑很喜歡蕓兒。
"莫貪睡,忘了約會啊!"又叮囑一遍,霞姑揮揮手,這才轉身離開,象一朵青色的云彩,飄然而去。眨眼間,溶于淡淡的暮色之中。
"西風一夜天如洗, 人世南柯夢正癡。
南極仙翁眉如雪, 月下敲門送紫芝。
…… ”
云霧深處,傳來霞姑清亮的吟誦,伴著清風和鳥鳴,把個靜謐的牛首山,渲染得蒼蒼莽莽,如唱如歌,如詩如畫。
師傅已是仙體。徒兒呢?骨骼清奇,一顆心,剔透如玉,仿如王母娘娘手里的巧玲瓏。那叫一個聰明啊!
三個月,一套黃鶯鳴春拳,蕓兒已學到三層。
牛首山上的清風明月,見證過蕓兒的修行。
綠波中,山嵐上,她飛,她舞,她翱翔,她翻騰。她就像一只鳥兒。凌空,又掠水而逝。一套拳,至剛至柔,透著仙氣。柔美處,燦然如花,嫵媚如霞,引得山林間百鳥翩然起和,上下翻飛。
一套拳,有二十八式,打到剛烈處,也更見精神呢。只見鱗鱗波瀾上,蕓兒掠身形,長嘯一聲,雙拳齊發。拳風到處,一池碧水,轟然而上,大浪淘天而去。"嘩啦啦……"摧枯拉朽,聲撼山岳。
從春到夏,三個月很快逝去。
這天,蕓兒如往日一樣,三更天,走出家門。借著溶溶的月色,上山去尋師太。
往日練武的地方,空空的山嵐,靜靜的溪塘,哪里有師太的身影?
蕓兒傻眼了。
她立即意識到,師太走了,不辭而別。
眼淚流了出來,蕓兒不舍。她傷心了。
但她沒有喊叫。她知道喊也沒有用了,師太不會來了。
她愣愣地望著溪塘里的清波發呆。
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她睜大眼睛,在四周尋覓起來。她覺得,師太一定會給她留下點什么東西。
月色如洗,四周格外的清亮。徐徐的夜風拂過,水流聲,松林聲,……一如往日。
突然,一個輕輕的"悉嗉"聲。她凝神望去,師太平日歇息的巖石上,有一張紙,上面壓了塊小石子,紙的邊角,正在夜風里起伏。
蕓兒迫不及待地沖了過去。揀起一看,紙上是一首詩。
蕓兒四歲開蒙,跟著父母學文章。這首詩自然讀的下來。
詩的題款是,"贈別蕓兒。"
詩云: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末尾空白處,又寫了一行小字,"詩中所記,它年自當應驗。"
蕓兒捧著詩稿,已是泣不成聲了。她不明白詩中深深的蘊意,但是,她知道很難再看到師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