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的《教養的迷思》,觀點很顛覆,耳目一新。無論是對“相關關系”的闡述還是“因果”的論證都充滿科學辯證思考的力量。
影響孩子個性和社交行為的,是其家庭之外的環境,而不是家庭環境。同齡人群體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大于父母。孩子的輸出目標是在自己所在的團體有位置同時又保持有獨特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化和個性化,而這個過程中,作者認為我們往往會夸大父母的作用,實際上,影響孩子的因素有三個方面,同輩環境、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
父母給孩子提供基因,并且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給孩子積累一定的社會實踐作用,但是這些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是面對這些新的環境來進行重新的學習,實現人格的“代碼轉換”,類似于生活在美國的移民家庭中,他們在自己家庭會使用自己的母語,但是在外面和同伴交流的時候就會使用英語,由此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對陌生人很謙虛友好,卻經常會忽視身邊人的感受,這些都是我們在面對不同的環境所擁有的不同人格能力。那么,這么說來,我們父母是不是會覺得輕松一些呢,我們不那么疲憊的認為自己育兒就應該做到教科書式的,有幾次跟孩子吼叫就會內心糾結好久,生怕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罩上“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同時從另外一方面來看,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讓家長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力量,為他們更好的參與外界世界,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過程積累經驗。
作為一個大背景的社會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對孩子的影響是和緩慢的,但是卻擁有著深刻的意義。建國初年的留蘇的知識分子都很優秀,正是因為新中國百廢待興造就了他們“早上七八點中的太陽”的責任感和自信力;同時,我看過每隔七年來記錄孩子的成長《人生7年》的俄羅斯版紀錄片《生于蘇聯》,可以看到生于蘇聯解體變革時期的孩子社會大環境對他們成為什么樣的人擁有著巨大的影響。
其實,同輩環境的影響是最大的,直接影響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他們需要在自己團體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歸屬感”以及在這個團隊中獨特的——“價值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的是人格更為重要的成分。
那么我們作為父母是不是就可以完全不顧孩子的成長呢,既然我們的基因已有,其他的無需做什么了,當然不是,孩子的成長只是借著我們的身體而來,我們并非為了培養好的孩子而育兒,而是將自己的生命不斷完善,實現自我完善和家庭成長的過程。
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放下那些“功利”的育兒,回歸“養育孩子“本質的快樂,享受單純而質樸的親子關系呢。
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了解我們的孩子,在他們在同輩環境中遇到問題,挫折的時候,我們是那個傾聽者和支持者。
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提升自我,努力進步給孩子創造更加優秀的同輩環境呢,包括學校,所住的小區。
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在讓孩子學習鋼琴、棋類、游泳等特長的時候,加入團體合作在里面呢,比如籃球、足球這些講究配合的運動,讓孩子更好的接觸同輩環境。
我們是不是在讀書的時候,可以多一些思考,跳出思維定式,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呢,而非“人與亦云”,多些科學精神和批判思維呢。
無論是育兒還是自我成長,這些經驗都是彌足珍貴的。
參考書目:朱迪斯.哈里斯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2017年跟圈媽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