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 小 眾 的 第 18期 喲!
湖州的微信圈子越來越大了,可是我們之間的聯系卻越來越少。
好多讓人反感的行為我們沒有意識到,卻無形中拉長了你我之間的距離。
到底有哪些呢?
小眾給大家羅列一下吧!
?突如其來的語音或視頻聊天邀請
不論手機是否處于靜音狀態,聊天邀請都會讓手機震動或是響鈴。不是緊急情況很容易打擾別人,而如果情況非常緊急,打電話才更能確保你找到對方。
微信的聊天提示音是一成不變的,其悅耳程度相比各品牌手機自帶鈴聲,要難聽十倍以上。
更有人總是選擇視頻聊天,有時候接聽了才發現并不熟悉的對方發來的是視頻。內心可以說是奔騰了一萬只羊駝了。
有時候拒絕聊天邀請,對方還發來?,突然的聊天邀請被拒絕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發問號只會讓人覺得又蠢又壞。
語音/視頻聊天適用的場合:約定好的會談、親密的人之間的交談、非工作和學習時間的交流、騷擾并使對方對你反感。
一句話分十條發送,無用的表情包轟炸
我現在手機基本都調在免打擾狀態。
因為和很多年輕的,不到二十歲的朋友交流時,每條消息平均收到的字數為3個字,或兩個表情符號,加上不斷轟炸的表情包,手機拿在手里像抽了筋似得不停震動。
在正式或嚴肅,以及有多人參與的場合,盡可能地縮短消息的條數并一口氣表述清楚是一項基本技能。
有一次我和家里的后輩說這件事,他反駁我:哪有那么多規矩,明明是你們長大了,就失去純真了。
我說:是你沒長大時,我們包容你,而你以后走向社會,沒有人有義務去包容你,你就會被別人選擇甚至淘汰。
聊天消息、表情包使用的注意事項:盡可能精簡消息,不要刷屏,表情包緩解尷尬時一張就夠了,發七八張才是真的尷尬。
?聊天的時候有事只說“在嗎”
這個世界上有這么一種人,他在八點整給你發了一條消息,消息通過網絡信號傳到你的手機。你把屏幕點亮,進入聊天界面,打出“在,怎么了?”,時間是八點零一分。
而那個人很久以后才回你一條消息,或者再也沒和你說過話。
其實詢問“在嗎”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這種情況下,不想搭理你的人必然不會回復。而愿意回復你的人,久而久之也會被你搞得失去了脾氣。
不說“在嗎”說什么:要聯系別人,可以直接留言把事情說清。如果不方便,也可以直說“有一件關于實驗/工作的事情問你”。
聊天時候不見人,卻更新了朋友圈
這是一種拙劣的差異性對待。
如果不想聊天,大可說沒有心情或是直說不想聊天,但是卻在朋友圈更新了動態,其實這是一種“明目張膽的已讀不回”。
有話直說,或是被別人發現了沒讀消息卻發了朋友圈并不是什么尷尬的事情。說清楚情況并沒什么,然而刻意地差別冷遇別人,卻是最讓人反感的。
在朋友圈刷屏。
刷微商、拉投票、過度秀恩愛、曬雞湯文字和千篇一律的自拍,或是轉發一眼就能看破的謠言,或是詛咒。
對于朋友圈發照片,我的態度很簡單:想和家人朋友看到現在自己的樣子。
一張照片不僅僅是五官的排列組合,更是精神狀態的反映。作為成年人,把自拍單獨發給父母或者親友總是不合適的,朋友圈就提供了一個出口。
朋友圈的內容貴精不貴多,它可以是你的興趣,可以是你某一刻決堤的情緒,可以是你成功的喜悅。但最好是真實的你。
?強行拉進別人進群
如果說轉發廣告和投票,這還只是個人的事情。但是當我真的遇到建了百人群來發廣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大約會退出。
可是最尷尬的情況是:你被強行拉在了一個不相關的群,并且但是群里又有一些朋友或是領導上級。
此時連潛水都是種不敬,偶爾要冒泡。退出實在是不方便又十分尷尬。就算是設置成免打擾,還是會一直頂上聊天頁面頂端,可以說是相當苦惱的事情了。
可以退出的群不用礙著面子不退,還要和邀請者說明白你不喜歡這樣的行為。其他的群,就需要好好找一個平衡了,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人,身不由己。
微信的聊天可以是輕松的互懟,也可以是充滿儀式感的問候與關照,亦或是濃情蜜意的打情罵俏。
?
但是大多數還是需要遵循社交規則的普通朋友吧。
在湖州,你也遇到這樣的微信流氓?
?
部分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