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方式1:你不好,我也不好(幽靈性的擁抱)
上一周,我情緒非常的低迷,整個人非常的焦躁。
在早晨我準備要出門的時候,小女兒醒來哭著要抱。
我走進房間抱起她,但心里想的是想的是我要快點離開這里;
想的是快點把她安頓好,我才可以出門;
想的是婆婆快點回來,好接手她我才可以出門;
我整個人充滿了焦躁,身體在這里,心卻在別處;
總算是把她安頓好了,我急著要出門,和她揮手道別時,她不肯我走哭了,而我沒耐心繼續陪她,“狠”心走了,在樓下的時候,我都能聽見她的哭聲。
孩子感覺委屈、傷心和無助,而我也感覺到無助、無能為力; 這樣的擁抱我把它稱為幽靈性的擁抱。
擁抱方式2:你好,我不好(妥協性擁抱)
晚上睡覺前,孩子總是喜歡枕在我的手臂上睡覺,有時候我的手臂已經酸得不得了,她也不愿意讓我抽出來,于是我只好繼續幫她枕著,可是再過一會,我就會煩躁得不行,然后終于再也忍受不了,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抽開了。
這樣的時候,孩子通常舒服了,可是我不舒服,我枕著她,抱著她并不是我真的愿意這么做的。
這樣的擁抱,我把它稱為妥協性的擁抱。
擁抱方式3:你不好,我好(控制性擁抱)
有些時候,我們因為和孩子有一些沖突,沒有忍住吼了或打了孩子,然后我們就會很內疚,就會想去擁抱孩子,而這時候孩子并不愿意讓我們擁抱,而我們仍有可能強行去擁抱孩子,這時候的擁抱,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好,我們的擁抱是有目的的。
又或者我們會看到一些人,一看到孩子哭就趕緊抱起來,和孩子說:“不要哭了不要哭了”,還有一種會說:“我都抱著你,你怎么還在哭呀,你再哭我就不抱你了。”
這樣的擁抱我把它稱為控制性的擁抱。
擁抱方式4:你好,我也好(和善而堅定)
昨天早晨我準備要出門的時候,小女兒醒來哭著要我抱,我走到床邊,坐下來抱起她,放在腿上,挼挼她的頭發,讓她靠在我的懷中,我只是安靜的抱著她,什么話也沒說,全世界只剩下我們2個心跳的聲音,我仔細的觀察著我的身體,是如此的安靜,如此的柔軟和有愛。
我沒有想著時間很晚了,我要趕緊出門了;
我沒有想著孩子要快點起床穿上衣服,省得著涼了;
我沒有想著一會兒如果我要走了,她又哭了怎么辦?
我什么也沒想,只是放松的抱著她,體會我們的身體相接觸的那些地方傳遞的溫暖。
小女兒是那樣的柔軟,而我也是那樣的柔軟。
不知過了多久,孩子離開我的懷抱,自己去穿好衣服,上洗手間了。
我出門的時候,很輕松的和她揮手道別,她也同樣和我揮手道別,還和我說:媽媽,要早點回來哦!
我們2個感覺到的是輕松、愉悅。
同樣都是擁抱,為什么效果卻大不相同呢?
正面管教里有個工具叫做“擁抱”,這是心連心的工具,是建立連結的工具,這個看似簡單的工具卻并非容易做到。
有一年我在上海學習的時候,有一個活動是練習擁抱。很多人在擁抱別人的時候,喜歡輕輕的拍著對方的后背,老師說那就像是拍一只小貓小狗一樣。真正的擁抱是兩只手放在后背,稍微用力放著,就不要再動了。不懂我說的,就如圖這樣。
面對大人是這樣抱,面對小孩也是這樣的抱,不需要多余的手勢,只需要靜靜的抱著,感受彼此就好。
好像扯遠了。
其實我今天更想表達的是,在對孩子充滿愛意的時候去擁抱孩子自然比較容易,可是如果是父母情緒也很不好時,或者孩子正在無理取鬧,打滾哭鬧的時候,再去擁抱孩子容易嗎?
我們需要覺察一下,我們的擁抱是抱還是暴?
這里的暴,不是指行動上的暴力,而是指心理上的暴力。
正面管教的工具能有效的前提是和善而堅定,和善是尊重孩子,堅定是尊重自己。
不管是幽靈式的擁抱、妥協式的擁抱、控制式的擁抱,都沒有真正做到和善而堅定。要么只是尊重了孩子,要么只是尊重了自己,所以我們就無法真正傳達擁抱本身的含義。
擁抱是為了心連心,為了感受到彼此有愛和連結。
所以當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要尊重自己,我們沒有能力給到孩子,但我們可以邀請孩子給予我們,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說:“我需要你一個擁抱。”
當孩子無理取鬧,打滾哭鬧時,我們也可以和孩子說:“我需要你一個擁抱。”
上過正面管教父母課的人都知道這個方法的神奇,我就不劇透了。
僅僅是這樣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們重新建立連結,讓改正行為成為可能。
不信你也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