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彧白 三余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前面我們談到了書法中若干的筆法問題,筆法的問題很復雜。由于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變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筆法體系。主要是以晉人為主的絞轉多、提按少的筆法和以唐人為主的提按多、絞轉少的筆法,關于這一點,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詳細論述過,這里就不贅述了。
今天,我們談一談書法的中的結構問題。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道:
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功!
書法之道,一是用筆,二是結構,兩者不可偏廢。關于結構的問題,孫過庭在《書譜》當中有過關于結構的詳細論述:
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孫過庭說明了學書法必須追求險絕之勢,那么什么是書法的“險絕”之美呢?歐陽詢的字極盡險絕之態,是書法中險絕的代表!我們就以歐陽詢的字為例,談一談書法中的險絕。
書法的險絕之勢,一般呈現為下面的三個方面:
一、用筆之險
歐陽詢用筆之險隨處可見,幾乎在每一個字當中都能見到。這種筆畫的險絕在于用筆之巧,變化之巧,方位之巧。
我們看下面的例字:
我們看這個“光”字,上面可以看做三個點,每個點各有不同,左邊第一個點,我們單獨看有將倒之勢,但是左邊的點有一個右上方的出鉤,與右上方的點構成一種粘合之勢,如此便形成一個整體。我們再看其中的一個“豎點”,如果沒有下面的橫畫與之相接,這個豎點便不可能平穩,因為它上粗下細,立足不穩,很容易傾倒。
所以這就是歐陽詢用筆的險絕之處,單拿出一個筆畫來看,多呈將倒之勢,但是放在整體上看又能平穩如鐘。
我們再看最下邊一個“豎彎鉤”,再彎折的地方用筆很細,似乎有將斷之態,但是歐陽詢筆力雄健,中鋒過彎,絲毫不見疲態,依舊提拔剛健,這就是歐陽詢的功力所在。
我們再看這個“武”字,在這個字中,你找不到一筆是橫平豎直的,所有的筆畫都是歪歪斜斜的,單拿出任何一筆畫,都是立得住,但是放在一起的時候,整體就能很平穩。
我們左邊的三個主橫,其勢態乃是往左下變化,整個字有往左倒之勢,而右邊的一個戈鉤將整個字的勢態往右拉平,加上最上方的一個小點起到平衡作用,整個字就顯得很精巧。
二、結構之險
歐陽詢的結構造字之險,是后世任何書家都難以企及的。
書法理論家楊景在《二十四書品》中對書法之險絕論道:
危崖駐馬,拖矢驚鴻。
這正是歐陽詢書法的險絕表現。其結構的巧思,安排的精準,讓后人贊嘆不已。很多書家正是知道了歐陽詢這種結構的奇崛,所以不敢輕易學“歐楷”。我們看下面的字例:
這個“飲”字乍一看平平無奇,尤其是左邊的“食”字,平穩且正,歐陽詢的結構之險體現在右邊這個“欠”字,就好像掛在左邊的“食”上一樣。“欠”字單獨來看的話,兩個“撇”用虛筆構成關系,一個“捺”用序筆掛在“撇”上,這種銜接方式險絕到極點,而右邊的整體單獨來看有將倒之勢也是極其不穩。但是左右一結合,“欠”字的上“撇”拖住“食”的上部分,下“撇”與“食”字的下半部分構成關系,從而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
這一個結構的特點,歐陽詢在其“結字三十六法”當中,稱之為“附麗”。我們再來看下面這個字:
這個“之”字筆畫很少,但是其結構之險絕,也堪稱完美。單看上面這個“點”,歐陽詢稱之為“高山之墜石”,沒有任何筆畫與之銜接,其將掉之勢全靠下面一個“提”筆拖住,而下面一個“撇”畫,書法專業稱之為“掠筆”,講上面的三個筆畫拖住,這樣整個字左邊的筆畫較多,勢態向左,歐陽詢巧妙的講捺筆加粗,將勢態右放,從而實現了整個字的和諧平正。
其結構之險,于此處,可見一斑!
三、重心之險
書法一般只有用筆與結構之險,很多人認識不到重心的所在,其實每一個字都是有其重心的,當你能找到一個字的重心的時候,那么你對書法結構的理解,就能更上一層樓了。
我們看下面字例:
我們看這個“堯”字,上面的每一個筆畫皆是往左下傾倒的一個態勢,整個字的重心全部壓在了字的左下方,而歐陽詢非常巧妙的采用了一個傾斜的“豎彎鉤”將整個字的勢態先右上托起,并加粗用筆,使重心右移,從而使整個字達到一個平穩的狀態。從“險絕”到憑證,歐陽詢只用了一個筆畫,一個健碩的豎彎鉤。
后世很多書家再寫的時候,將這個字寫的很平整,并沒有這種重心來回移動的變化,從而就缺少到了書法的內涵和韻味。
我們再看這個字:
這個“暑”字寫的比較大膽,上面的“日”與“土”字整體是一個左下傾倒的勢態,重心在左下,而歐陽詢為了平衡這一個左移的重心,用一個有力的,穿過上半部分,并將其成功托住,而此時歐陽詢為了平衡一個整體的重心,將一個不大不小的“日”字底粘合在了長撇之上,一是平衡了整個字的重心,而是打破了一個長撇長掠的勢態。
類似于這種重心偏移的精巧安排,在歐陽詢的字中隨處能體現,我們將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拿出,每一個字都極盡變化巧思之能事,堪稱千古不易之極則。我們常說歐楷難學,難在哪里?正是難在這種筆法的險絕、結構的險絕、重心的險絕。臨摹尚且不易,更何況創造呢?
歐陽詢這種險絕的變化,其最終目的是使整個字平正,通過這種用筆的變化,結構的變化等方面來體現書法的險絕之美。歐陽詢這種險絕之勢,是來自于王羲之,單在險絕這一個層面,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
書法之美是包羅很廣的,由線條與結構的搭配構成的險絕之美,由筆墨的緩急以及墨色的變化所呈現的韻律之美,由用筆的開張和結構的大膽所表露的情緒之美等等,皆是書法之美的表現,而其中最為直觀的便是險絕之美,領會以上我們所說的三個方面,便能體會書法的險絕之美。
文/安偉波,號彧白,三余書社簽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