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我不癡狂,但眷戀這一城風景
? ? ? 每一個城市,都有文化的精華;每一座城池,都有潛存的故事。南京就是這樣的一個城市。
? ? ? 走在梧桐樹結枝招攬的馬路上,像是回到了遠一些的民國時期。道路的寬闊、交通的秩序井然、梧桐樹的粗枝壯臂讓你情不自禁喜歡上了這座城市。
? ? ? 在固有的印象中,南京的現代化氣息會很濃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疾行快步等等快節奏生活必需的特色,它定具備的妥妥地。
? ? ? 那些歷史文化遺產定被現代文化包裹全面,挾住身軀,不得動彈;那些古老的建筑,定被當今房地產的旋風卷地一塌糊涂,只剩下些斷垣殘壁,還能向我訴說它的過往煙云;那些生態綠色定被新生事物所擠壓替代,只能透過絲絲縫隙,拔出綠意,傾聽行人的腳步聲。
? ? ? 一直以為,那些舊的、老的、頹廢的、人們不以為有用的、絆住經濟利益的事物,都會消失在現代城市的戎馬鐵蹄之下,誠如北京的老胡同、云南的老建筑、甘肅的老古跡……
? ? ? 踏入這個城市,感覺到它的繁華不亞于一線城市,它的綠化面積可以所向披靡;這是一個包容的城市,湖東還是商業繁華、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湖西就可一改彼岸風采,浪漫休閑一點都不會失去端莊和典雅;這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從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到中山陵,從南大到南師大,從鼓樓到秦淮河,從總統府到梅林街,一路的歷史和文化,一路的文明和滄桑,就像朱自清筆下的父親那樣,一路跌跌撞撞,背影佝僂而凝重,眼眉低垂而溫和,面部蒼老而深沉,一步步邁向現代,邁到了今天。
? ? ? 南京這座城市,因為文化而變得深厚起來;就連現代的發展,也會遵循著這種厚重,疊加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歷史,傳承著這座古城悠久的文化。
? ? ? 南京最大的特點就是歷史。文明和野蠻交織的歷史,滄桑和浪漫纏綿的歷史,簡約和時尚交錯的歷史,讓南京看起來風姿綽約,獨樹一幟。雖飽含兵戈相接的戰爭摧殘,雖飽受日本侵略者的踐踏,但它仍舊從苦悶的歷史夾縫里生存了下去,把歷史寫得更加清晰,把文明擦得更加錚亮。
? ? ? 從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走過,你會看到歷史的凝重,你會發現野蠻的殘忍,你會領悟南京的傷痕。
? ? ? 幾個重重的黑字寫在黑色的大理石墻壁上:遇難同胞300000。數字很大,標的很粗,一眼看上去會有些暈眩。但是感覺卻會萬分清晰。這就是曾經遭受日本迫害的中國同胞們!他們的尸骨還擺放在萬人坑中,一層層堆疊出來的石臺,讓你很難看清它的下面到底藏著多少凄慘的靈魂;他們的遺像仍舊在三十秒夾縫中時刻跳動著,順著六秒一次的水滴出現,仿佛是被設定好程序的脈搏,仍舊一分一秒地顫動著,盡管速度那么緩慢、時間那么漫長;他們的悲慘經歷,還清清楚楚地掛在一面面雪白的墻壁上,受傷的老人,逃跑的小孩,受凌辱的女性,被捆綁著的中年,甚至還有嗷嗷待哺的嬰兒,都清晰地從照片中走出來,向你講述著他們的故事,講述著他們內心無法釋懷的悲零。他們的檔案,仍像金字塔一般嚴嚴實實鋪滿館內一面高達7、8米的墻壁,仿佛是蟹殼里稠稠密密的蟹黃,擰巴在一起,看久了會讓人暈眩和呆板。
? ? ? 他們所經歷和經受的,遠非我們能夠想象。于是,面對歷史赤裸裸的宣泄,我們只得靜靜走過每一處歷史,悄悄寒暄。哪怕是讓死者安息,都顯得這般沉重和莊嚴。
? ? ? 刻在石墻上的幾個大字,一直很明確地告訴和教育著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我們記住歷史,不是為了憎恨曾經傷害我們的人,而是為了尊重曾經受傷的人!
? ? ? 突發奇想,來南京游玩的日本人,不妨來這看看,秉持一顆平常心,慢慢走完這里所有的路,從遺像館走到冥思堂,從史料館走到萬人坑,從歷史走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