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韓老白輸出力新生大學的吃書分享專欄,在以后的每一天,我們一起讀書學習。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綠野仙蹤為大家拆解榮格所著的《心理學與文學》前面三章: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集體無意識的原型、集體無意識的概念,這三章僅涉及心理學發展的層面,還沒有說到文學部分,下面上思維導圖
榮格是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學生。我們都知道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無意識心理學。
他認為,無意識是個人早期生活特別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壓抑、被遺忘的心理。實踐證明,通過醫生誘導的方式讓病人說出那些壓抑、被遺忘的經驗時,病人的癥狀立刻有好轉,因此得到了各界的肯定。
但榮格反對他老師的看法,他認為弗洛伊德只認為無意識是個人的和后天的特性是不對的,應該還有決定人們普遍心理的一種意識,就是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是榮格研究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貫穿了榮格全部的心理學理論。
首先我們從心理學的起源說起。
1、諸神的坍塌
在古代,人類無所謂心理學,但人類的精神意識已存在,從人類的誕生起,人類賦予這種精神意識上的感知為“靈魂”,也因此創造了許多鬼神的神話傳說,也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各種宗教。
在西方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歐洲教堂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經研究,那種向天穹無限延伸的尖頂,代表了向往天國、追求與上帝對話的仰望心靈。
比較著名的教堂有,德國的科隆大教堂、法國巴黎圣母院、英國的威斯敏斯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俄羅斯圣母大教堂等,無一不是追求直上云宵的高度,以實現人們對靈魂和天國充分的接觸。
但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后,隨著航海地理大發現,拓展了人們在地理上的視野,歐洲人結束了哥特時代對于巍峨的熱烈向往,開始轉而向地平線的展望。
在這一時期,促使人們對上帝懷疑的不僅是地理大發現這一視野,更有在實際經驗中對宗教信仰的坍塌,諸神已不能解釋更多的現實意識。
在追隨上帝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上帝并不象教義所示,總是一成不變的,給人以啟示,引領人們走出痛苦的,相反在信徒的禱告和沉思中還會以另一種面目出現。
作者舉例,瑞士的神秘論者和隱士,尼古拉斯兄弟在對上帝的體驗中,上帝甚至是面目憎?恐怖的,這些體驗不合于教義。
“神怒”這種精神體驗并不僅僅出現在某一個人身上,其他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都有過這種體驗,這與扮演著慈父形象的上帝很不相符,這種體驗令人痛苦,迷茫。
但是為了維護具有無上崇高地位的上帝,在這分裂的痛苦中,信徒們對宗教進行了一次次反傳統的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但是這種追尋也不過是為了追求一個靈驗有效的上帝形象,一種給人以安慰的思想形式。
在不斷朔造上帝和諸神形象的過程中,各種教義漸漸成為了教條,迂腐、僵化而繁瑣,神祇僅淪為一種象征的意義,人們已無法從其背后的含義中尋找到更高的意義,這使他們感到空虛和恐慌。
特別是教會的統治之下,教會權威帶入了政治和社會的觀念,導致人們精神更是蒼白和貧瘠,教義的僵化越來越與現實世界的富足不相符,人們在僵化的教義中無法尋找到精神的突圍。
人們對那些象征性的神衹們突然感覺毫無意義,它們只不過是制造出來的一個個木頭和石頭的偶像而已,教會的地位在人們精神的突圍中一次次的崩潰,不再象過去那樣高高在上主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2、唯物論意識下的精神世界
隨著地理大發現,人們對世界水平的認識,歐洲思想和學術界的巨頭們把人的精神理解為,完全依賴于物質和物質的原因,然后就出現了一切以研究物質為基礎的各種心理現象。
比如唯物論認為,心理不是別的,是生物化學過程的產物,精神的和心理的現象來自“內分泌活動”。無意識的精神生活根本就不存在。
唯物論在這個時期進入狂熱的鼎盛時期,精神具有實體的信念完全屈服于物質實體的信念當中,任何脫離物質為基礎的精神意識,這種質疑的聲音都是非常荒廖可笑的。
這個時代,精神形而上學完全被物質形而上學所取代,”神”是不存在了,獨立的精神也屈服于物質所分泌的意識,人的世界觀進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精神已不再化身為肉體,相反物質通過化學反應產生了精神。
顯然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也還有相當多有思想的晢學家和科學家發現是不對的,但是所有的聲音在這一個時代精神的浪潮中都被淹沒了,人們無力去反駁。
作者指出,這樣就會出現一種 “沒有精神的心理學”,完全否認了精神的獨立存在,這與事實不符。
并且在實際研究中,心理學并不是只一種而是和哲學一樣種類繁多,如果僅用意識決定精神這一學說顯然是極狹隘的。
3、現代心理學的誕生
顯然過去的“神”在唯物論的時代背景下已完全不存在。但是現實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如洪水般圍困著人們,人們不僅找不到精神困惑的出口,更有一些精神癥患者的病情無法得以醫治。
作者追朔至遠古時代,通過對原始人思想意識研究,追尋原始人對精神的體驗,比如原始人認為靈魂是運動的、是氣體、是呼吸、是火甚至是名字、是影子,與肉體分離的靈魂就是幽靈等,這些都是古代人留下的體驗,這種體驗并不借助于物質的意識,是精神獨立感受而存在的。
作者再從現代人的精神體驗中發現精神的獨立性,比如有時我們心情非常惡劣但自已卻無法掌控,使壞心情轉變為好心情;
有時我們會失去理智,始終陷入某種想法中無法自拔,甚至有時或因為勞累或因為極度悲痛產生幻覺,這些都是不依賴于我們自主意識而產生的。
作者再通對大量精神癥患者的研究,不管來源于對物質的體驗還是因精神的刺激,對于患者的感受來說都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感覺,因此如果片面的認為物質是一切精神意識的基礎顯然無法有效的對癥治療。
因此,作者認為精神是一種獨立于物質之外的產物,而不是依賴于以物質為基礎的意識,那樣就拉低了精神的段位,也不利于分析精神癥患者的感知。
顯然唯物論已無法解決困擾人們諸多的精神問題,只有把對物質和精神同樣的感知作為研究對象才能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心理學家把這種感知稱之為心理實在,心理實在便是現代心理學誕生的基礎。
二、集體無意識原型的發展
1、原型的起源
我們知道,榮格最后和他的老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是因為他對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有不同的看法,并堅持自己的主張。
他認為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是一種表層的、含有個人特性的無意識,只能算是個人的無意識,他認為人類有更深一層的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精神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不為我們所感知卻會反復出現的一種狀態。
它不像個人意識,為個人經驗所得,比如童年的心理創傷,由于時間久遠我們以為忘了,但某一機緣巧合會在某時喚醒我們的意識。
但集體無意識不是,它不為我們個人所獲得,而是以某種神話或其他形式傳承下來,以普羅大眾所共識的形態植入我們的潛意識中。
它就象深海里連成一片的海床,是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島下面的共同基礎。
集體無意識以原型形態存在,他不象個人無意識以個人情結存在,而且這種原型早已于這種集體無意識之前出現,卻于我們意識到才發現。
作者從”原型”和“上帝”“神話”“童話”,“部族間的秘密傳授”的關系中去研究,但都不能完整的解釋心理學的現象。
“上帝”作為宗教最高的存在,隨著神學的發展,宗教的教義日益貧瘠,象征的體系最后發展得繁雜,不堪容忍,已不能解決人們某些因無意識覺醒帶來的困惑,甚至這種無意識帶來的感知違背了對“上帝”的認知,因而陷入極大的恐懼之中。
而“神話”“童話“則是原始人對自然界過于形象化的表現,太過于具像,心理活動貫穿其中,而無意識恰恰是無法表現的主體。
而部族間的秘密傳授則帶著宗教的儀式,則不被外人所知。
以上都無法完全理解心理學的現象。
2、原型的幾種表現形式
這幾種太過具像或神秘的無意識存在,并不能恰當的表現現代心理學認知。因此,作者舉了幾個集體無意識原型的表現形式。
﹙1﹚是陰影。作者試圖從夢境中獲得解釋,比如夢見黑色的水面,夢境者要是向那黑水走去必定會看到倒影,那倒影首先映出的就是自己臉,而那水面它只會忠實地映出我們從未向世界顯示過的那副面容。
但我們是否能勇于面對真實的自己呢,這里揭示的是對“本我”是否勇于接納,這種無意識都是人們共同存在的,屬于集體無意識的一種。
﹙2﹚是“阿利瑪”“阿利姆斯”的原型。阿利瑪是男性集體無意識深處絕對的女性形象原型。
這個阿利瑪在男性的眼里有時是一個優雅的女神,有時是一個女妖,一位女魔。
其實這反應的是男性對女性不同的心理體驗,比如男性對一個女性一見鐘情時,這個阿利瑪就是優雅的女神,而如果他駕奴不了這個女性時或這個女性對他不利時,這時這位女性就象一個女妖或女魔。
反之,女性在男性身上也有一種相對應的叫“阿利姆斯”的現象,是女性心理對男性的一種體驗。
人性是否可克制或抵御原始的沖動,面對自己的沖動和各種誘惑是否可在道德限制和精神的需求中處理得更好,這種原型稱為“阿利瑪”或“阿利姆斯”也是男性或女性集體無意識的一種存在。
﹙3﹚是“智慧老人”。是我們潛意識中智慧和知識或非凡的洞察力,它是我們祖先適應環境經驗積淀的人格化表現形式。
作者提到的一黑一白的老人其實就是我們內心的對立面,在道德或無道德的情況下,在對立面中做出選擇。這對立面又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人們憑潛意識的智慧選擇它。
作者以一個青年神學生的夢解釋善與惡的對立面,試圖引導人們了解自己。
這三種都是人們普遍存在的集體無意識狀態。
三、集體無意識對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通過以上的闡訴,我們了解了心理學的起源。
在人類的誕生之際,是沒有心理學這一概念的,但意識已經存在,在人類懵懂無知的狀態下對未解的精神現象賦予了靈魂的含義,然后出現了神學,產生了宗教。
但是隨著人們意識的覺醒,宗教已不能解釋更多無意識的精神現象,并且由于宗教人為的發展,越來越違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知,“神”也就隨之轟然倒塌。
在這發展的漫長過程中,集體無意識顯示了人類精神的一部分,解釋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不僅為“精神癥患者”提供了治療的理論基礎,也解釋了人類一種共通的本能行為。
比如大眾心理學《烏合之眾》里提到的,人們日常常見的一種現象,有一個人在路邊仰望天空,跟著來一個人很好奇也向天空張望,緊接著又過來幾個人不問為什么也向天空張望,結果引來一群人向天空張望。
這大概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好奇心使然。
還比如一個人痛苦失聲,其他人也會跟著受到感動,還比如,一個人感受到恐懼,其他人也受到這種氣氛的感染等等。
這種受到群體性感染所表現集體的本能行為,能為人所觀察到,但開始時并不為人所察覺,這就解釋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存在
當然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存在還有很多,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還發現了哪些集體無意識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