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朋友圈被幾篇關于儀式感的文章頻繁刷屏,我也轉發了幾篇,但轉發完,有人問我什么是儀式感,我竟答不上。
? ? ? 說起儀式感,人們都引用《小王子》中的話,小王子在馴養了狐貍后,狐貍對他說:“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 ? 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人到中年,仿佛看淡了一切,而把這種儀式感看得很輕,記得小時候,過年的時候,肯定會買新衣服,三十那天貼春聯,會收到親戚們給的很多的壓歲錢,俊說過年的時候岳父會做滿滿一桌子菜,會出去拜年,到處充滿洋溢著歡聲笑語。
? ? ? 清明節的時候,在我們老家會煮雞蛋鵝蛋,用面做小燕子,打木頭秋千,回老家上墳。
? ? ? ? 中秋節會給親戚送禮物,吃月餅,賞月,那時候葡萄上市,會記得葡萄的香甜。
? ? ? ? 而現在,我們八零后也已經步入中年,年剛過完,回頭想想,不知道何時,竟然把生活過成了沒有儀式感,或者儀式感越來越淡化的日子,生活仿佛像沖茶的水一樣,越來越淡,連續兩年過年都沒在老家,初一早上也沒有了拜年的人的喧囂,竟然都沒給父母愛人自己和孩子買一身過年的新衣服,三十晚上也只是吃了一頓餃子,桌上只有三四個涼菜,連給孩子的壓歲錢也是臨時從錢包里湊出來的幾百塊錢做做樣子。
? ? ? ? 從小一直就煩初一早上剛睡了兩三個小時在五點半就被來拜年的吵醒,覺得早上剛嘻嘻哈哈拜年問好的人,一轉頭在院子里碰到又像陌生人,自己想要平平凡凡安安靜靜的生活,但是自己卻在不經意間把儀式感給忽略了。
? ? ? ?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是為我們自己所認同和相信的。儀式感是我們為人生中一些重要的片段,罩上美麗的童話色彩,讓我們短暫的生命獲得意義。
? ? ? ? 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不用讓我們在春節前就屯上一冰箱的食品,印刷的發展和透明膠帶的發明也讓貼對聯變得如此簡單,手機微信的普及讓人們不用非要跑那么長的路去親戚朋友拜年,甚至發紅包的過程都被微信紅包代替了。但是這種高效率高便捷的生活方式讓每一個個體越來越分割,親情越來越疏遠,計劃生育的推行,小時候一大家子幾十口人聚在一起的場面越來越少,每個人只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區域內,儀式感越來越淡,年味越來越淡,生活也越來越平淡,而這些變淡是從我們變得隨便開始的。
? ? ? ? 昨天一家人說起儀式感,與妻子孩子討論了一番,孩子看到介紹儀式感的文章竟然委屈的哭了,我們很驚訝,她說她生活中沒有儀式感,每天早上吃的飯菜都是一樣的。。。。。。聽到這個理由我忍俊不禁,但是靜下心來想想,儀式感對我們成長的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 ? ? 孩子的成長需要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也需要儀式感,每年過生日的時候,媽媽都會包餃子,炒幾個菜,也會送生日禮物,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這樣富有儀式感的時刻,需要這樣獨特的一天,這一刻他是世界的中心,感受到關系給他帶來的力量。
? ? ? 有一個朋友說,他從來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家里也從來沒有什么儀式感的事情,父母沒有任何興趣,愛好,每天就是吃飯、睡覺、干活,甚至都沒在好好聊個天,從小他跟姐姐就生活的提心吊膽,生怕做錯一件事,打碎一個茶杯而被懲罰。長大后,他對家沒有一點歸屬感,很少與父母交流,已經很多年沒有回家過年了。
? ? ? 中國有句開玩笑的話,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老公是人家的好,這個與婚后的浪漫有關,也儀式感有關。無論戀愛時的激情四射,生活終歸是趨于平淡和重復,有的家庭甚至變成一地雞毛,互相的冷漠只會換來進一步的冷漠,只有互相看見才會帶來幸福,互相看見就需要增加儀式感來實現。
? ? ? 儀式感就像平淡生活中的一首詩歌,就像喝淡的茶壺里加入的新茶,就像吃煩了清茶淡飯中精心烹飪的一道葷菜,就像無數重復黑夜里掛起的一個羊皮紅燈籠。在每天的忙忙碌碌,周而復始中,讓自己逃離出心理舒適區,做一些改變,能讓人們在生活中收獲值得一生回味的記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