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小時候應該是屬于外向型性格的一個小孩,還是個倔孩子。
假如自己要某樣東西就會想方設法,耗盡所能的去得到。
小時候特別愛唱歌,愛表演,總是愛穿著媽媽的連衣裙,高跟鞋,拉著一幫小孩,再找一些觀眾來看我們的“演出”,俗稱做戲。
因為小時候的接觸面很小,只有一個村子和村子里的小朋友、大人們,還有一座學校和學校里的同學、老師們。所以每當周末或者暑假,我總是愛扮演一個老師,正好家里有一塊小黑板,找幾個同齡的或者低年級的學生,教他們語文數學畫畫等。
小時候的我們很簡單,一本畫冊就可以涂涂畫畫花上一整天的時間,雖然老師經常教授“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些惜時如金的語句,但是腦袋里只是覺得時間寶貴,一去不復返,但是完全沒有感覺什么來不及,火燒眉毛這樣的體驗,那時候覺得時間寶貴真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完全不是長大后真的急迫的感覺快要來不及了。
長大是什么?長大就是一切都不再變得那么簡單、容易了。
我們的欲望在膨脹,我們的要求在提高,我們的知識也在上升。
我為什么要寫作,那是因為我想有事做,我想寫作至少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至少它也算是我的一項長項。
關于寫作的起源,那還是得追溯到小學那年,那年我投了一次稿,是一篇詩歌,幾個月后征文組寄來了獲獎證書,那封信還被校長截留了,校長讓我去他辦公室拆信,拿出來一張獲獎證書,然后他也沒還給我,第二天就在全校升旗儀式完畢后宣布我的獲獎,并且讓我上去拿證書。
可能你會覺得榮耀,但是那時候的我并沒有覺得有什么,反而我感覺校長真的沒有必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宣布啊,更沒必要還要讓我上去拿啊,我只想默默的寫作,而不想弄得全校的人都知道。當然我知道,那是校長跟老師的好意。
我的寫作之路也是停留了好長一段時間,直至在我心情最槽糕,處境也不太好的時候,我姐姐的一句話:你不是喜歡寫東西嗎,為什么不去寫呢?
我當時回答她的是:我沒時間。
我嘴上雖然這么回答了,但是沒過多久,我就開始籌劃著去寫些什么了,也許它本就是我心里想的,只是終于找到了一個理由,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最近常常想起小時候的那些片段,想起一些人,一些事,想起我們回不去的歲月,真希望有一臺時光機,哪怕付出我僅有的收入去換回一次那時候的停留也值得。
有些東西直至失去我們才覺得珍貴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