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我寫了一本書,在準備書稿的那段時間,我的編輯雖然感慨于我的自律和效率——我每天雷打不動的提供3000字以上的書稿。然而,編輯對我的文字功力表示無奈,用編輯的原話講“口語化太嚴重,不適合出版”。所以編輯對我的文章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一直到書籍已經(jīng)印刷出版,我的編輯還是覺得沒有改好。
作為一個要把寫作死磕到底的人,作為一個喊出來要出版40本書的人,作為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我決定要好好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力。于是,我買了《語法修辭講話》這本經(jīng)典書籍。
當我耐下性子認真研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怕的事情:我竟然看不懂。
列舉下這本書關于區(qū)分“對于”、“在于”和“關于“的文字:
“對于”的用法,一部分是從文言的“于”字化出來的,所以有時候就只用一個“于”字。有時候“對”字的意思特別顯著:也就只用一個“對”字。但是最普通的形式還是“對于”。(P104)
“在(于)”,所有的動詞里頭,恐怕除了“是”字就得數(shù)“在”字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了。“在”寧的最常見的用法是跟“里”、“中”、“上”、“下”這些方位詞配合起來用,相當于歐洲語言里的某些介詞。“在于”的主語很有限制,最常見的是“目的”、“缺點”等等(這些的底下用“是”比“在于”更普通)不用這些名詞而用一個短語或句子形式,除了“來與不來在于你”這種習慣性的說法外,一般是不許可的。(P113)
“關于”和“對于”應該有分別,事實上也的確有好些句子是不會混用的。……究竟該用“對于”呢,還是該用“關于”?還是一個都不用?總之,以現(xiàn)在的用例而論,“關于”和“對于”在某些句子里還不能完全分清。(P111)
請問,你對于以上關于“對于”、“在于”和“關于”在實際中的應用了解了嗎?
我硬著頭皮把這本書看到了以上內(nèi)容處,我決定放棄了對“文法”的精進,對此也只能對編輯報以歉意,接下來的書稿就請繼續(xù)費心修改文法錯誤。
一個人放棄一件事情,大部分原因是覺得這件事情不太重要,或者說,他認為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
與我而言,文法的輛準和傳遞的思想相比,思想更重班。無論是口頭語言表達,還是寫作表達,能夠打動別人的永遠都是語言所傳遞的思想。歷史上已經(jīng)有過證明,當年以華麗文風著稱的班文和以嚴謹著稱的八股文,并未傳承給后人多少精神財富。與之對應的《論語》,就是口語體的文字,沒有嚴謹?shù)奈姆ǎ欢?000多年以來,孔子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輝。
寫作的目的有很多種,我最認同的是“寫作是為了改變”,把自己思考的結(jié)果用文字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讀到,讓這些人因為這些思想而有所改變。思想的傳遞需要文字,需要文法,然而只要有基礎的文字能力足以應對,就如海明成的《老人與海》,全篇都沒有復雜的語句和深奧的詞語,但是,并不影響《老人與海》的持續(xù)影響力。
我放棄了對“文法”的精進,我會繼續(xù)“口語化”寫作,我不放棄對寫作的精進,我會繼續(xù)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思考,我希望用我那不精準的語言傳遞我那熱忱的思想,帶給這個世界一點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