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學而》是講個人做學問的內在修養,而第二篇《為政》則是講學問的外用。
孔子只講“為政”,不談政治。孔子所提的為政是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感化,為政的意義包括了教化。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北辰:北斗星。共:拱。
譯:為政最重要是“德”。內心有道,表現在外的行為就無懈可擊。就好像北斗星一樣,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風,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不需要動,只要發號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滿天無數的星座,都會跟著你的方向動。
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孔子說,我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在什么地方?一句話,思無邪。
中國歷史上向來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凡是大的政治家,都是大文學家。所以孔子是想告訴為政的人,除了領導思想不走邪路,對于自己的修養,更要有詩人的情操,才能溫柔敦厚,才能愉快地為政。
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領導的導。
譯:領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以政治體制來領導,用法制來管理,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罰。這樣一來,一般人會逃避,鉆法律空子,而且他逃避了處罰,還會自鳴得意,毫無羞恥心。假如以道德來領導,以禮教化,做到人人有恥,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等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難過,到了這種情形,就達到了政治的目的。
4.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做學問,經過十五年的磨煉,三十歲時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才確定,但還有懷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到了五十歲才知哲學的宇宙來源。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別人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心里平靜。到了七十歲才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但不超出范圍。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何放在《為政》里?因為為政需要人生的經驗。不管為政還是做事,都是靠人生經驗的積累,四個字——人情世故。人情,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世故,指透徹了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魯國大夫。與孔子關系介于學生和朋友之間。御:駕車。
譯:孟懿子剛剛來拜訪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這個問題,孔子說,不要違背,就只有這么一句話。一會孔子出門了,樊遲來駕車,在車上孔子對樊遲講:“剛才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答復他不要違背”。樊遲一聽,回過頭問,老師,你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沒有什么,很簡單。父母活著的時候,我們要孝敬他,去世以后我們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
譯: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也來問孝,孔子說,對父母能付出當自己孩子生病時那種程度的關心,才是孝道。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小孔子四十五歲。
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的人,以為養了父母就算孝。但是,飼養一只狗,一匹馬也要給它吃飽。所以,光是養而沒有愛的心情,就不是真孝。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子夏來問什么是孝,孔子說,態度很重要。有事的時候,我們做后輩兒女的趕緊替他們做,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你以為這就是孝了嗎?
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和顏回談話,有時談了一整天,他從來沒有反對過我的意思,看起來笨笨的,但當他離開不在我面前時,做人做事都會檢討自己,結果不但懂了我的意思,還能進一步發揮,由此看來顏回并不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