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6年花了18萬,科科。
作為一個爺們兒,我生活向來簡單。
吃不算貴的外賣,住不算貴的單身公寓,一年四季兩身換洗衣服,冬天也懶得買羽絨服,出門要么地鐵要么滴滴,沒買車沒保養,也不用交罰單,就連打游戲,我玩的都是免費的英雄聯盟,皮膚都買得少。
那顏sir,你特么怎么就花了18萬?!
咳咳,說來話長,我便長話短說……
雖然我對吃穿住行不太感興趣,但我對“學習”還真沒太多抵抗力。下面我就列舉一下,2016年,我到底是怎么把錢花在學習上的。
在行
我的手機里有個軟件叫“在行”,截圖如下:
在這個軟件里,我可以花幾百塊錢找一個行業大牛和他線下一對一溝通。
你沒看錯啊。
行業大牛!
面對面!
一對一溝通!
而且只要花幾百塊錢!
像截圖里的人,吳畏,他是艾瑞資本合伙人,也是天使投資人,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我想要見他,并和他坐在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少說,我也要再摸爬滾打混個三五年才行,有篇文章怎么說的來著——“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星巴克”,就是這么個意思。
但現在,我只要花800塊就可以和他聊聊怎么快速融資,花500就能讓他把幾十年的B2B銷售管理經驗傳授給我,還能加他私人微信,和他更進一步交流,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值的嗎?
我以前在讀書的時候明白過一個道理:
一個人的高度,是他的社交圈子決定的。
像我這種死宅死宅的boy,基本就沒有社交圈子好嘛!每天“上班-回家-上班-回家”,見到的人除了同事還是同事,幾個星期整個人都蔫掉了,不是說同事的水平不高,而是總在一個圈子里呆著,會不自覺地進入“舒適區”。
進入舒適區,對于一個二十四五歲的人來說是很可怕的。
但“在行”能讓我遇見形形色色的人,關鍵是,能遇見形形色色牛逼的人,這么個能極大程度幫我提高圈子質量的工具,我真是要好好感謝它祖宗十八代!
“在行”現在只在北上廣深等幾個地方開放,如下圖,如果你住在北上廣深,那我真是羨慕你羨慕得牙癢癢。
我住在南京,我想拜訪這些大牛只能往兩個地方跑,要么杭州要么上海,來回路費600+,住一晚300+,最最少的花費都在1000左右。所以我每趟都一次性約3~5老師,學費一兩千不等,再加上請老師喝咖啡,或請老師吃個便飯,可能又是大幾百。
總之,一個周末,我會迅速花掉2000~3000,比我媽買化妝品花得還快。
記得連續好幾個月,四個周末我全都約滿,學到的知識、得到的人脈直接用到工作里來,給我也給公司帶來極大收益。后來,實在因為學到的東西太多沒法消化,只好叫停。
培訓
我參加起培訓來也不咋吝嗇。
想想也是,像我這種,還沒畢業就四處借錢參加外貿培訓班, 不惜負債一萬也要掏錢買米課的人,手上有幾個閑錢會存起來?難啊……
我現在的身份是米課講師,沒錯,就是在上面提到的,還沒畢業就負債一萬報名的米課,現在想想,我還是挺佩服當時的自己的,因為我對未來有盲目的樂觀。要知道,那個時候(大學)我還只是個沒創收能力的孩子。
畢業后,我得到了和米課創始人Mr.Hua共事的機會,在工作期間,我也在不斷學習。
前幾年觀念保守,還不太愿意花太多錢學習,但后來想通了,明白了這些其實真的是小錢,從2016年開始,我就各種參加培訓。
VIPABC,學費23456元,打完折21456元,我在工資還是每個月3000的時候,眼睛都沒眨就買了。
學UI網培訓,學費8000+1980,我在工資還是每個月6000的時候,還是眼睛都沒眨就買了。
新生大學會員,3600,李笑來付費群,2000,還是眼睛都沒眨就買了。
第九課堂,藍鉛筆,線上寫作班,幾千,幾百,我都買買買,買完后就做班里學得最好的學生。
這些培訓讓我的能力突飛猛進地增長,增長的能力也在工作中不斷放大,幫助我獲得更高的收入。
雖然它們一度刷爆了我的信用卡,但后來全都還完,甚至現在都不怎么用得到信用卡,從負到正,從正到正正正,如果我不學習,如果我舍不得花錢參加這些培訓,有可能做到嗎?不可能的啊……
所有的花費都是值得的,在工作里,很多寶貴機會,原本是不屬于我的,但我舍得花錢參加培訓,所以這些機會就是我的了。
很多人都抱怨自己沒有大機遇,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些表現機會,但在我看來,你和身邊的人吃同樣的飯,走同樣的路,呼吸同樣的空氣,在同一家公司,憑什么你的機會就比別人多呢?
很多機會是要靠錢買來的。
很現實,但很真實。
經常有人給我留言,說,顏sir,我看中了某某某課程,但死貴死貴的,你說我該不該買?
我問,你錢夠不夠?
他說,夠是夠,但……
我說,夠就買,只要不負債,參與你能承受的最貴的培訓。
PS:雖然我的確曾負債學習,但我不提倡來找我聊天的朋友負債,免得誤入歧途,年紀輕輕去裸貸(你是男的還沒辦法裸貸,哈哈)。
工具
我喜歡用蘋果筆記本MacBook,主要是兩方面原因。
第一,這破電腦沒法打游戲,別笑,我認真的。
最開始我買MacBook,就是看中了它顯卡垃圾,而且只要玩游戲,表面溫度就燙到能煎雞蛋,而且不管我如何谷歌百度“怎么在蘋果上安裝英雄聯盟”,沒法安裝就是沒法安裝,喜大普奔。
第二,MacBook能極大提高我的效率,很多Windows用不了的軟件,在macOS上都可以歡快地跑起來。
比如,FQ軟件(FQ什么意思?咳咳,你也上谷歌的吧?),windows上的這玩意兒死了一大片,mac上的依然堅挺,甚至現在用的是年費600的,只能適配mac的黑科技FQ軟件,看youtube能滿速……
這對我簡直太重要了。
再比如,能記憶一切密碼的1password,雖然買來要498元,但花了那個錢,除了主密碼外,我就完全不用花力氣記任何密碼了啊,這能幫我少死多少腦細胞?這些腦細胞,又能幫我完成多少工作?這軟件的價值也沒法估計。
再比如,可以無限量ctrlC、ctrlV的paste,能播放白噪音的noizio,能讓我謹遵番茄工作法的justfocus,能極大提高我搜索效率的Alfred……啊啊啊,這些付費工具簡直列不完,它們都能極大提高我的效率。
甚至我現在在用的碼字工具markeditor,也是我精挑細選才選出來的工具,支持markdown語法,打完字完全都不用排版。
甚至!我打字的方式,都用工具從以前的“全拼”,改為現在的“雙拼”(比如“上床”兩個字,用全拼打,是“shangchuang”,用雙拼打,是“uhil”),為的是什么?還不就為了把效率提高到極致唄?
工具是可以塑造一個人的。
我相當多學員很好奇,說,顏sir,你一天有48個小時嗎?怎么能每天如此高強度地工作,還能如此高強度地學習?
廢話,我想盡了一切辦法花錢把我的效率砸上去,如果每天不比不用工具的人多出四五個小時來,怎么對得起我花出去的錢?
有句話這么說的:
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會用工具。
如果你不學著使用這些工具,那你面對的,就將會是像我這類人的不公平競爭。
上面三點——“在行”、“培訓”和“工具”,大抵便是我2016年花了18萬的元兇。
啊,18萬,好心疼。
2017年,我爭取再花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