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源自網絡
01
最初知道咪蒙是從那篇大名鼎鼎的《致賤人…》,確實戳中了大家的爽點,讓人看了直呼痛快,不過看完之后總覺得哪里不對勁。接下來她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更抓眼球,不可否認,咪蒙團隊是賺了個盆滿缽滿,可是我總覺得一位女性整天把屎尿屁、生殖器掛在嘴邊不雅。
不管是作為一個讀者還是一個寫者,我一直是比較溫和的。我還是喜歡那類純文學的作品,比如一個故事、一篇小說、一段憂傷的散文,雞湯我也喜歡正能量的,規規矩矩正正經經的東西。咪蒙的文章感覺像毒品,吸起來刺激,吸完后空虛。所以一直也沒有關注她。
02
這兩天聽說咪蒙前天那篇名為《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的文章又火了,看簡書首頁上關于這篇文章又延伸出來了N篇文章,大家從各個角度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以批判和反駁居多。
于是我特意找來這篇文章看了一下后,覺得這篇文章雖然措詞延續了咪蒙一貫粗魯的風格(比如直白的把上廁所說拉屎),但感覺并不是沒有可取之處,文中那些加粗加黑的句子我截取下來了:
老板的時間就應該是最值錢的,不應該拿來做雜事;
所有的新人,就應該從雜事做起;
因為我知道,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誰告訴你職場是溫馨有愛的大家庭了?
不要渴望公司給你溫暖,給你工資本身就是溫暖;
一些新人把職場當學校,總等著有人來教自己,幫自己劃重點。老大,公司是發錢的,學校是要收費的好嗎?
你要隨時隨地觀察,你身邊的牛逼同事和領導是怎么做的,然后梳理其中的規律;
你不懂的東西,確定是百度查不到的,你就整理好要點,去找前輩或主管問;
很多時候,職場是殘酷的,這里不看苦勞,只看功勞;
弱者才喜歡用苦勞說話,強者只會用業績說話,用作品說話;
其實,很多時候你的委屈,都源于你把自己想得太重要。
這些不說是職場的金科玉律,但確實可以幫助職場新人擺正自己的位置,理清自己的職場路線,告訴他們工作的側重點是什么,應該在哪些地方出力。我都在遺憾為何自己初入職場的時候,沒有看到這些觀點,導致我白白走了很多彎路。
03
有一些觀點,懷疑咪蒙這篇文章中“實習生”這個人物的真假以及這件事情是否存在的真實性。懷疑為什么咪蒙想寫什么主題了,剛好身邊就有個這樣的例子?
我看到過一個寫情感文的作者自我調侃:“自從開始寫作之后,最大的好處就是莫名其妙的多出許多前女友和許多段戀愛經歷。”
一般故事和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寫法,會提高故事的真實性,這只是一個寫作手法。
作為一個碼字寫文章的,我自己深有體會,一個觀點經常是由“我一個朋友說過…”、“我一個朋友見過……”、“我一個同事遇見…..”、“我大舅媽的侄女的堂姐的兒子…”這樣的事情中引伸出來的,有的時候可能是設定的情節,為文章的主題服務,但更多的時候,是確實是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情存在。
很多寫作者很高產很勤快,公眾號基本上都是日更,你說他們哪里來那么多可寫的?天天坐在家里閉門造車也沒有原材料呀,更多的靈感都是來源于生活中,朋友的一句話、同事經歷的一件事情、或者遠房親戚的遭遇,作者通過自己的感悟加入自己的觀點,文字潤潤色再藝術加工一下,于是出來一篇文章。所以很多文章里面的人物和事情,都是真實存在,而不是作者憑空捏造的,至少我是這樣。
04
即便人物是作者虛構的,我們看一篇文章的時候,文章的主題是什么,作者主要想表達的是什么觀點,這些觀點對我有沒有好處,能不能使我學到東西?這些才是最重要的,閱讀要分得清主次,分得清楚什么才是重點,而不是去糾結那些細枝末節,畢竟不是學術類的文章沒必要那么嚴謹。
一篇文章不可能通篇都是精華,一本書也不可能整本都是重點。作為閱讀者,我們應該懂得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現在很多作者在編輯文章的時候很用心,會把自己想要表達的重點打上顏色,或者用加粗加黑的方式做上記號,以方便讀者高效的閱讀。
咪蒙的這篇文章,觀點表達的挺清晰的,我認為并不是那么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