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要么因為那和他們的內在天性相違背,要么則是因為那根本不符合他們內心的愿望。
我們的失望會對孩子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無數孩子因為無法達到父母滿意的要求,經受著負罪感的折磨,很多人會活在羞恥的陰影里。這會導致孩子尋求方法來擺脫這種自責的羞恥感。
他們也許在上課時開始變得心不在焉、爆發憤怒,甚至把憤怒轉化為某種形式的自我傷害。
上面的話出自《家庭的覺醒》這本書,書中作者強調教育孩子的觀點,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方法,而是父母教養孩子的根本覺醒。
對于孩子,一出生,我們就認為孩子是屬于自己的,會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成分在里面,我們在滿足于做父母的同時,還會認為我們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無私的。
其實,有了這種想法之后,對孩子就會有操縱的欲望,父母只要覺得什么對孩子好,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為孩子去做,孩子不領情時,父母還一臉無辜的樣子,認為自己被孩子傷害了。
家長的這種行為就是不覺醒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還不自知。
懂事的孩子會去保護父母免受失望的感覺,會放棄自己內心的真實追求去取悅父母。讓孩子在這種矛盾之中,想要取得滿意的結果,自然不會理想。
有句話說的好,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孩子的是我們的縮影,孩子身上缺點,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父母的不足之處。
就拿孩子的專注力來說,有時候,真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專注力形成了干擾。但孩子寫作業時,會忍不住一會兒看看孩子寫了多少、一會兒給孩子送點吃的或者看到什么就評頭論足一下。
在父母看來,是對孩子的關愛,但孩子卻不這么認為,孩子覺得是被干擾了,甚至是不信任的監督,不僅沒有尊重孩子,還破壞了孩子的注意力。
當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時,往往關注的是孩子的缺點,甚至放大。父母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想讓孩子變得更好。
可我們一遍遍重復地說孩子缺點的時候,孩子并不能馬上改掉,如果念叨多了,反而會讓孩子心生厭煩。
作為父母,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讓孩子內心崇拜你,做一個家庭的太陽;孩子就像一個向日葵,他們隨著你的光芒來扭轉自己的方向。
當父母覺醒時,家庭的空間就會變得輕松、自由和寬容。家人之間會變得相互欣賞,家是彼此相伴、守護的地方,而不是相互指責的戰場。
父母的轉變,是家庭覺醒的開始。教養孩子的教育方式轉變,孩子才能慢慢實現自我價值,讓我們的期望和孩子的身份相匹配,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