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沒有繼承太王的王位,而是讓與了他的弟弟季歷,因為季歷有個兒子叫姬昌。其實太王是想傳位給姬昌,但周禮是父死子繼,不像夏朝兄終弟及,要想傳位給姬昌,先得傳給季歷,同為兄弟,本應長子太伯即位,但太伯卻讓與了季歷,與仲雍來到了南方,也就是無錫這一帶,文身斷發,建立了勾吳。
太伯大賢,讓出了本應繼承的王位,其后世壽夢有四子,其中小兒子季札也賢,壽夢想要傳位給他,但季札堅辭不受,說長子在,不當受,若長子不在,次子尤在,不當受,壽夢沒辦法,他死的時候囑咐長子諸樊,你傳給二弟余祭,余祭傳給夷昧,夷昧再傳給季札,壽夢想這樣間接地傳位給季札。壽夢死了,諸樊即位,諸樊死了,余祭即位,余祭死了,夷昧即位,到了季札,季札仍堅辭不受,說諸樊長子尚在,不當受,若諸樊子不在,夷昧子尚在,不當受,反正季札鐵了心不要王位。
夷昧沒辦法,傳給了他兒子吳王僚,可諸樊兒子公子光不高興啊!這王位本是他的,季札不受該傳回諸樊的兒子,但周禮父死子繼,夷昧死了按理也該傳給自己的兒子,這關系有點兒亂。此時正好楚國把伍奢殺了,伍子胥逃到了吳國,他勸吳王僚出兵攻打楚國,公子光勸吳王僚說伍員為了個人恩怨,非為國家大計也!伍子胥看出來了,公子光對于吳王僚的即位不滿意,所以他為公子光找了個刺客專諸,并造了一把魚腸劍,伍子胥找個地方休息去了,他等待著公子光的成功。果然,專諸把吳王僚殺了,這便是專諸刺僚的故事。
公子光順利當上了吳王,即吳王闔廬,闔廬文用伍子胥,武用孫子,屯草積糧,厲兵秣馬,西攻楚,南擊越,北服齊晉,稱雄天下,是為春秋五霸之一。
闔廬在和吳王僚奪位的時候,季札看不慣侄子們的爭權奪利,離開了王宮,去了延陵,所以后世稱其為延陵季子,延陵季子是我喜歡的古人之一。
當初季子出使晉國,路過徐國,徐君看上了季子佩戴的寶劍,他沒好意思開口要,季子心里明白,他在心里說,等我從晉國回來就把寶劍送給你,季子到了晉國,看了晉國的國政,對人說晉國的國家大權會落在韓趙魏三家,果然后來三家干死知伯分了晉,這便是三家分晉的故事。
這里說季子一年后離開晉國回到徐國,此時徐君已經死了,季子仍然把劍送給了徐君,掛在了徐君墓前,從人問他徐君已經死了,為何還要把劍掛在墓前,季子說了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他說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這便是季子掛劍的故事。圣哉季子!我們讀史就應該從歷史中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思想和觀念,歷史上不是有以史為鏡那句話嗎!我們欽慕季子掛劍,不正是被延陵季子的信義所感動嗎!
壽夢的想法很單純,但自古以來宮廷殺戮皆為王位,像南漢中宗在位十幾年殺了十五個兄弟,像齊桓公為了王位殺了他兄弟,像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像楚公子棄疾老謀深算,奪王位時也是不擇手段,像楊廣弒父殺兄,像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像胡亥沙丘之謀,這事兒太多了,哪一樁哪一件不是為了權利,但歷史告訴人的,并不那么簡單。
趙匡胤建宋,他死了可他兒子還小,帝小母壯最可怕,容易造成后宮干政,不過這短時間內不可能,因為趙匡胤他娘還活著,但他娘要是死了呢?誰管趙匡胤他老婆,這點漢武帝做的比較絕,凡是有兒子的后妃一律陪葬!囑托霍光、金日磾、桑弘羊、車千秋、上官桀五位輔政大臣,雖然霍光結局不好,但他創造了漢人精神。
趙匡胤死前聽了他母親的,傳位給了他弟弟,要是讓后妃陪葬,以開國忠臣數位為輔政大臣,以趙光義效周公輔成王故事,宋朝的歷史不知會怎樣,但宋剛立,五代十國的殘局還沒收拾干凈,再加上許多少數民族的力量,宋朝迫切需要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而趙光義就是,也許經過權衡利弊后,趙匡胤才傳給了他弟。每一個決定都有他的原因,但歷史是不可預測的,這也是他吸引人的地方。
聊遠了,回到吳國上來,吳王闔廬稱霸后,越國國君允常死了,闔廬趁火打劫,攻打越國,結果被勾踐射死了,吳王夫差即位,帶著仇恨把越國打敗了,勾踐帶著五千多人堅守在會稽山上,讓文種買通了伯嚭,伍子胥勸諫也沒用,夫差把勾踐放了,然后臥薪嘗膽故事出來了。夫差還一味北擊齊,會盟晉,伍子胥再三勸說齊為疥癬之疾,越實乃腹心之患,可惜夫差不聽,聽了小人的,把伍子胥殺了,可惜了一位王霸之佐,不知功成身退,悲哉!結果都知道的,勾踐滅了吳。范蠡聰明,急流勇退了。
寫到這里突然感慨,不管哪朝哪代,都會有賢人小人,但也不論怎樣,歷史的車輪不停的向前,當時的人也終歸一抔黃土,是非功過自有后人評說。
亦讀張良感慨:黃石公授我,漢高祖封我,棄這榮華富貴,從赤松子游,你不看那春秋,范蠡還駕舟,文種留異首,管你那英布彭越淮陰侯,理你那蕭何周勃樊屠狗,誰知你劉敬姓劉姓婁盡出謀,我走,你留,不過青煙數縷土一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