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吐蕃王朝卷》
赤松德贊之鞭—爭勝隴右
尚結贊的謀攻——平涼劫盟 ?(中)
接上文:
李晟罷兵權之后,宰相張延賞秉承德宗圣意開始推動唐蕃會盟,但仍有其他人反對,在奉天之圍中立有大功的韓游瑰,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內而求盟,此必詐也!”,心神不寧的德宗聽了韓游瑰之言又有點猶豫。這時尚結贊開始實施,他削除唐朝三將之計的第二部分,他探知馬燧雖然在戰場上足智多謀,但卻有個致命缺點,這就是愛財。于是尚結贊派遣大將論頰熱帶著重禮,去見馬燧請他在朝中斡旋。馬燧收了吐蕃厚禮后,果然上書朝廷支持唐蕃會盟,論頰熱還親自入朝覲見德宗,表示尚結贊會在會盟之后,歸還鹽、夏二州,于是德宗堅定了和吐蕃會盟的決心。
四月,唐使崔浣出使吐蕃,見到尚結贊時,尚結贊還表白一番,表示自己一定會遵守會盟條約,并在會盟之后歸還鹽、夏二州,同時他還提出,渾瑊以及靈州節度使杜希全、涇原節度使李觀,三人忠厚可信,吐蕃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會盟的主要代表。這三人都是重鎮的軍事統帥,尚結贊早就計劃著在會盟儀式上劫持唐朝這三位邊將重臣,劫盟之后,馬燧必會因為支持盟會而受到唐朝的責罰,這就是尚結贊為除去三人而設計的連環計。
尚結贊的連環計,第一、第二部分已經達成,李晟被罷黜兵權,馬燧入京支持會盟,就等唐朝答應派遣邊關重將前去會盟,尚結贊的連環計便能得逞。好在唐蕃交戰多年,互相的不信任已經深入骨髓,對于尚結贊的要求,唐庭回復說:“杜希全守靈州,不可出境,李觀已改官別處,現在只能派遣渾瑊會盟于清水。”五月,渾瑊自咸陽入朝,擔任清水會盟使,以兵部尚書崔漢衡為副使,司封員外郎鄭叔矩為判官,特進宋奉朝為都監。
可見最初商議的會盟地點依舊在清水,尚結贊又派論泣贊來言:“清水非吉地,請盟于原州之土梨樹,既盟而歸鹽、夏二州?!鄙辖栽S之。神策將馬有麟對于會盟地點上奏道:“土梨樹多阻險,恐吐蕃設伏兵,不如平涼川坦夷?!弊詈蟾鶕瞥慕ㄗh,會盟地點定在了平涼川(甘肅平涼附近)。
渾瑊尚在尚在長安之時,李晟就曾提醒渾瑊,此次吐蕃的會盟請求詭異,希望渾瑊在平涼小心戒備。但這種好意提醒,卻成了李晟的政敵,宰相張延賞攻擊的理由,他對德宗說:“李晟不想唐蕃盟好,所以讓渾瑊戒備,我們這邊戒備,吐蕃必然察覺,于是雙方戒備加深,會盟如何能夠成功?”。德宗召渾瑊前來,命他切記推誠待虜,勿自為猜貳以阻虜情,渾瑊左右為難。未幾渾瑊上奏,已經和尚結贊約定辛未日會盟于平涼,張延賞得到奏報后,認為這是他的一大政績,召集群臣遍視渾瑊上奏的詔書,炫耀的說:“李太尉(晟)謂吐蕃和好必不成,此渾侍中表也,盟日定矣”。面對朝廷上下對于會盟的盲目樂觀,李晟非常憂慮,私下流著淚說:“我生長在西域,深諳吐蕃實情,所以才會上奏朝廷,只是擔心朝廷被吐蕃欺騙罷了!”
渾瑊率領唐朝會盟隊伍到達平涼,駱元光駐軍潘原,韓游瑰屯洛口,提出親自提兵護衛渾瑊,渾瑊將德宗召命拿出給駱元光看,駱元光不從,對渾瑊說:“潘原距盟所且七十里,公有急,元光何從知之!請與公俱”。于是駱元光與渾瑊聯營而據,營帳距離會盟地點三十里,駱營深溝固壘守備森嚴,而渾營則草草而就。元光伏兵于營西,韓游瑰亦遣五百騎伏于其側,約定:“若有變,則汝曹西趣柏泉以分其勢”。
閏五月辛未,尚結贊與渾瑊約定各以甲士三千人列于盟壇東西,著常服者隨從四百人至壇下列隊。會盟開始前,吐蕃又提出,要求各自派遣數十名游騎,在對方后方巡視。尚結贊早有準備,數萬吐蕃精銳埋伏在盟壇西邊,吐蕃游騎自由出入唐朝防區,如入無人之境,而唐朝游騎進入吐蕃則悉數被擒,渾瑊對此一無所知。尚結贊又讓渾瑊等將領脫去鐵甲,換上會盟禮服,當唐朝使節在大帳內更換禮服之時,吐蕃三通鼓響,吐蕃精騎呼嘯而至,殺都監宋奉朝于帳中,副使崔漢衡被俘。渾瑊不愧為久經沙場的老將,見勢不妙逃出大帳,抓過一匹沒有馬鞍的戰馬,跳上馬背,向唐軍營帳逃去。但渾瑊是尚結贊的主要目標,如何能舍,吐蕃騎兵在窮追不舍,箭落如雨居然都沒有傷到渾瑊,渾瑊馳馬跑到自己的營帳,營帳中早已空無一人,又奔到駱元光的營中,所幸駱元光早有準備,營帳守備森嚴,吐蕃騎兵見狀悻悻而去。可是隨行的唐軍士兵就沒有這種好運氣了,被吐蕃軍隊殺的四散奔逃,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死者數百人,擒者千余人,此次平涼劫盟唐朝被俘的官員、將軍有六十余人。
尚結贊聽說渾瑊逃脫非常遺憾,見到被俘的崔漢衡對他說,本來已經為渾瑊準備了一副金枷鎖,銬住渾瑊將他送至赤松德贊階前請功。但尚結贊眼珠一轉,又心生一計,這次是針對尚在朝中的馬燧的,他當著被俘的唐朝眾人,對馬燧的侄子馬弇(yǎn)說:“前一陣子我們在河曲的時候,春草未生,馬匹瘦弱,岌岌可危。所以才向侍中提出和談(侍中就是馬燧)。假如那時侍中對我們發動進攻,我們就全軍覆沒了。好在侍中幫忙,唐軍沒有進攻。侍中對我們有恩。我怎么能拘押他的子弟呢?”,于是他命令釋放馬弇,但同時還將宦官俱文珍、渾瑊部將馬寧一起釋放。尚結贊清楚俱文珍回去一定會將這段話告訴德宗,而馬寧則會回去告訴渾瑊。
唐朝君臣這邊還在朝堂上,等待著會盟成功的好消息,德宗對群臣說:“今日與吐蕃和好,真是社稷之福呀”,旁邊的馬燧也洋洋得意的拍馬屁道:“是呀,圣上英明”。就在一片馬匹如潮聲中,卻有一人出來唱反調,這個人就是柳渾,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今日之事,臣竊憂之!”,李晟也言到:“誠如渾言”??吹竭@兩個不開眼的,德宗氣不打一處來,訓斥李晟:“柳渾書生,不知邊計;大臣亦為此言邪!”。這天傍晚,韓游瑰的表奏送到長安,言:“虜劫盟者,兵臨近鎮”,德宗得知羞愧難當。
等到宦官俱文珍回到長安,將尚結贊的話告訴了德宗,德宗的一腔愧疚瞬間轉變成了對馬燧的怨怒。人家李晟說吐蕃不可信,你小子出來攛掇和吐蕃會盟,尚結贊抓住了你小子的侄子,毫發未損的給放回來了,其他那幾十人咋沒放回來?你小子不會是和吐蕃有啥勾結吧?!怒氣上頭的德宗這時候也想不起來,前兩天他還曾訓斥過李晟,也不會在想起,馬燧多年在邊關為大唐東擋西殺,抵抗吐蕃的功勞。
六月,以馬燧為司徒兼侍中,罷其副元帥、節度使。當年尚結贊曾言,“去三人,則唐可圖也?!庇谑怯昧诉B環之計,本來是欲生擒渾瑊、離間李晟、馬燧,現在李晟、馬燧罷兵權,入朝為閑職,邊關只剩渾瑊一人,這條連環計也算成功了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