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馬媽一般年紀的童鞋,大多都是工作八九年的,有的甚至已有十來年。可能有的人兜兜轉轉做了十來份工作,一言不合就換一個的;有的人則八九年如一日,奮斗在同一個崗位。但是,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卻時常在感嘆處于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記得第一次在課上聽到一個大型外資企業的人資總監提到1萬小時定律,他說真正要鉆研一項業務,要善于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每天花費3小時,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年。
我們凡人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都是天資超人聰穎,而是他們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這位總監之所以成為總監,還是當地某重點大學的MBA課程的老師,他說自己并沒有比當時上課的任何一個人聰明,只是因為他在這個領域里已經做了十來年,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認真做,現在就成為了這個圈子的專家。
其實,他沒有說的是他在重復做、認真做的同時,注意學習積累,認真思考,并加以運用。如果不這樣,想必日本羽田機場的清潔工新津春子不可能助得羽田機場連續兩年榮獲“世界最干凈機場”的榮譽。
對大多數人來說,清潔這樣的工作實在太過普通,也太不起眼,更別提會有多少前途。但是對新津春子來說,每一塊污漬都是一個挑戰。她能夠準確快速地分析出污漬的產生原因和組成成分,然后在80多種清潔劑中選擇性地使用。她能根據不同清潔劑對不同污漬的祛除能力,以及在不同材料上的作用特點,進行選配。
一開始她也不認為這是一個多好的工作,因為有前輩的指引,她說“我把這里當成是自己的家,所以要好好招待客人,用盡心思。想讓利用這里的人感受到‘理所當然的日常環境’而拼盡全力。”
想起近兩年,社會各界都在推行“工匠精神”活動,如前述例子中的總監先生、新津女士的身上我們就能看到“工匠”的影子。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尊重你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極致。把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平凡的你將變得不平凡。
作為80后的一員,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新概念作文大賽”,知道當時以《杯中窺人》一文獲得大獎的韓寒。也應該有更多的人知道他當時高中成績大紅燈籠掛了好幾盞,后來退學,現在的他是作家、導演、賽車手,兒女雙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人生贏家”。
作為看客,可能我們都看到了人家風光的一面,卻不知道他暗地里花了多少時間去學習去鉆研,才成為了一些領域的行家里手。
無論世界怎么變,學習始終是自身的加速器,以自變應萬變。
也許很多人要說,我就是普通人,工作就這樣了,沒必要花那么多時間學習。我就拿這么點工資,憑什么要多做并不是我崗位職責范圍內的這么多事?即使完成本職工作的,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從來不多加考慮,這件事是不是還可以有其它解決辦法,如果有,是不是采用了其它方法效果會更好?
寫個日報也只是為了寫日報,只在上司提供的版本上進行編寫,從不考慮是不是我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對表格進行優化,把日報的申報當成是一項任務,卻不想著日報其實不僅便于上級知曉我當天工作情況,也可能為我日后的工作總結等提供便利?
有人說:你現在所做的不是無用功,你會發現有一天它會派上用場。其實這話一點都沒錯,做任何事,我們其實沒必要因為要“用”或者因為它“有用”才去做。很多事情誰都無法預測未來會如何。但是,有積累總是會有回報的。
不說遠的,就以馬媽為例。工作之余,我現在堅持寫點小文,雖然不是文采斐然,但也不是廢話連篇,至少還影響了身邊的一點人。以前我讀書所做的積累,現在終于有點呈現了,個人心里還是有一點成就感的。
有人說由于公司特殊情況,這些年我雖然工作認真,但卻一直得不到晉升。我相信這樣特殊單位的存在,但是換個角度想,“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話是多么的有道理,你認為的特殊的人成功,其實他們都還是付出了一點什么,才得到了你認為只有認真工作的人才能得到的“成功(晉升)”。
李尚龍說:很多人在長跑的時候沒有堅持下去,是因為我們的腦子里面只有自己的腳步,那一步步重復的步伐無聊且沉重,不久就會崩潰。一個個堅持下來的,都是把眼睛盯著一路的風景。你看,所謂休息,不是睡大覺,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添加一些料,變得不一樣,變得多彩一些而已。
送你送我送給迷茫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