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聲音,就會有爭論聲音。撕逼、吵架、談判是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情,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當你不能表達自己的建議,據理力爭,輕則會被認為軟弱可欺,老好人、有時甚至背黑鍋或分配給不屬于你的工作,重則被淘汰、被解雇,或者負法律責任。
不管你是處于哪種情況,你都要學會如何在跟人撕逼。這是一項必備技能。
日本著名精神科醫生兼作家和田秀樹的這本《爭辯力:10%的溝通決定你的成敗》詳細闡述了撕逼的辦法,深入淺出的講述了爭辯(撕逼)之道。幫助你掌握爭辯(撕逼)技能。
為什么要教你撕逼?
最重要的理由是:你不是一個老好人。一旦別人給你貼上“好人”這個標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你在他們心中是一個軟柿子。
你想要打破這個形象,你就必須要摘掉懦弱的帽子。否則你永遠只有“挨打”的份。
如何讓別人知道你不是一個好欺負的對象?發聲留下痕跡。撕逼就是為了撕破臉,為自己辯護;撕逼就是為了震懾,告訴他人你是一個有想法的人,你要尊重我的感受,我有維護自己價值的權利。
通常情況下,你遇到的兩個最大困難分別是心理和行動:不敢撕逼和不會撕逼。
不敢撕
害怕緊張不安,很擔心萬一撕了之后,事情發展很糟糕,被人難堪,受到排擠。。。各種不好的事情全部都像一邊,越想越想害怕,越想越不安最后陷入死循環。一直采取忍氣吞聲的態度。
但你要知道想要擺脫不善于爭辯的懦弱性格,首先必須要認識到,并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懦弱,其實大部分人一開始都很懦弱,嘗試邁出第一步,也許事情并沒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不會撕逼
一想到撕逼,大家腦海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場景:兩個人相互吵來吵去,謾罵,最后罵不過開始動手,最后結果就是兩敗俱傷。這叫吵架,不叫撕逼,真正的撕逼就像《奇葩說》,雙方各持自己的觀點,相互之間進行思維的碰撞,用事實向大家論證正反方的觀點。這才是撕逼。
就像西方近代伏爾泰說過的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撕逼的目的為了能夠達到你預定的目標,要有自己的底線,不要得理不饒人。否則你即使贏了也會遭人說閑話。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孫子·作戰篇》
以答案的正確性取勝
爭辯是以“答案的正確”性取勝。選擇正確的方案、讓更多的人幸福。當你以為別人反對正確的選項時,先想想是否錯在“你以為”。
如何做到“以答案的正確性”取勝
第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先要全方位收集信息和資料。在爭辯過程中,不僅要收集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還要收集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并進行推理,如果是基本正確判斷的答案的話,贏得討論的概率就會增加。
第二:擺出根據,用邏輯說服對方。
說出得出結論的既有,比說明結論本身更加重要。
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思考方式
1.空·雨·傘:抬頭看天,天空烏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樣子,所以出門時帶上把雨傘吧。
空:把握事實和現狀
雨:解釋、預測
傘:行動、提案
2.5w1H分析法
3.SWOT分析法
4.PDCA模型
5.AIDMA法則和AISAS法則:可以用來說明消費者為何會購買某一商品的背后邏輯。
6.水平思考六頂帽子:特意變換視點記性判斷,找出不同點。
六頂帽子的顏色,依次為:
以事論事
撕逼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撕著撕著,就開始進行人生攻擊了。開始“對人不對事”了,在心中出現這樣的聲音:“這個人我不喜歡,他說的話都是錯的”或者“我不喜歡他,不要聽他說的話”
“以人為主”造成的后果為:
1.不能形成有邏輯的辯論
2.不公平
3.不會用人
在撕逼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就事論事”的態度,只討論這個內容是否正確與否。
就像《奇葩說》雙方之間進行奇襲,雙方只針對這道辯題展開不同的觀點,無論奇襲是輸還是贏都不會妨礙他們之間的友誼。
在撕逼過程中,只指出不含邏輯的點。一邊肯定對方,一邊推敲對方的言論。
“就事論事”來帶的好處
1.公平
2.明確共同的撕逼的目標和話題
3.善于用人
化敵為友是撕逼的最理想狀態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權篇》
最理想的撕逼,不是論誰輸誰贏,而是一邊撕逼還能讓旁人加入到你自己的陣營,將“敵人“為自己所用。
如何拉攏“敵人“為自己所用?
你需要思考他們的真心話和心理需求是什么。如果能夠掌握對方真正的需求,你就可以投其所好。本書提供的三種方法:
1說服對方:講事實,擺道理,從而令對方心悅誠服地認同你;
2.利誘對方:知其所長,曉其所短,備其所需,以利誘之,從而使得對方改變,愿意放棄原來的堅持,改變最初的觀點來支持你
3.利用資源:讓對方覺得與自己對抗是沒有勝算的,或者他的堅持是沒有意義的,愿意放棄之前的堅持,轉而調集資源支持你。
不做常勝將軍,但絕不可以做敗將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孫子·九地篇》
回看歷史,沒有哪一個將軍是常勝將軍,永遠都不會打敗仗。同樣的道理,爭辯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輸贏,而是為了讓別人無法無視你的存在。
與一直贏的人相比,保持部署的人更容易生存下去,因為人需要有保持不輸、頑強活下去的韌勁。
九敗一勝和一勝九敗相比,還是一勝九敗的勝率更高。前者是輸了一次就徹底下臺了,而后者在失敗中不斷的挑戰,如同打不死的小強。
儒家思想倡導:以和為貴,天下為公。這種情景只是理想狀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一味的忍氣吞聲,一味的吃虧,不敢說出你的觀點,你就會失去主導權。別人都會忽視你的存在。
佛教里面有個說法叫做“辯才無礙”。這個詞是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后來這個詞也泛指口才好,能辯論。在佛教的說法里,辨才無礙也是一種智慧。
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優雅地爭辯,謙遜地勝出,適時地和解。不必忍氣吞聲,也不會留下隱患。簡單來說就是:你即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又不會讓別人感覺到你是踩在他的背上完成的。
就像我在上周聽地一節職場微課,老師所講的一段話:
職場是利益交換物
領導不應該是你父母
成長是自己的事情
有利益要自己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