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上班時,總會路過一家餐館,每天幾乎是固定的時間,四五個人圍在一起切菜,洗菜,不記得從什么時候起,已經很少見到這樣的場景了,記憶中,家鄉只有婚嫁或者喪事才會有機會讓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一起切菜,一起做飯,一起吃飯,一起聊些家長里短。
而記憶中所見到的愛情和婚姻卻又一幕幕浮現腦海,好像那些經歷,我有過,又好像是曾聽說,像小時候看的露天電影一樣,越想就越清晰。
似乎從高一那年的暑假開始,村子里的婚嫁就漸次多了起來,好幾次好奇地問母親,為什么這段時間結婚的人那么多?“母親笑笑,都到年齡了呀!那年總覺得自己太小,結婚?好像是太過遙遠的事情。
也是從高一那年開始,村子里的女孩結婚時開始穿婚紗。鄰居的姐姐結婚那天穿了一件淡粉色婚紗,遠遠看去,很美。對于思想剛剛開化的村里人來說,對婚紗的概念大都停留在電視劇里,而對什么顏色的婚紗有什么寓意,就更加沒有概念了。到現在我還記得,鄰居姐姐那個窈窕的背影,她是村子里穿婚紗的第一人。
盡管那樣,她也已經讓村子里的人大開眼界了,從此以后,村子里時髦的小姑娘結婚,都會到縣城租賃一套婚紗,無論是絲綢,雪紡,還是紗,在他們的概念里,結婚跟愛情無關,但是結婚那天,一定要是美美的。
結婚當天,各種炮聲連天響。而且婚嫁的炮聲總有種神奇的力量,讓你知道那是結婚而不是喪事,一聽到炮聲,母親總會下意識地說一句:這是誰家結婚啊?然后我就飛快地跑出門去,看看新娘美不美。
這時候鄰居大娘、奶奶也都抱著孫子、孫女出來了,大家相視一笑,話題就有了。”聽說是誰誰家的閨女,長得老漂亮……是誰誰家的兒子,家里特有錢,聽說嫁妝是一輛摩托車,一臺冰箱,一臺電腦,一輛汽車……”
母親會隨聲應和幾句,而年少的我總會驚嘆,真好。看著漸漸走近的新娘,心中也曾無數次地幻想著,我的意中人能駕著七彩祥云來娶我。那年,還沒有看《大話西游》,那年,聽到最多的歌,是劉德華的《愛你一萬年》。
陪嫁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昂貴,越來越現代化,而看著別人一場又一場的婚禮,熟悉的人就來來去去,自己也慢慢成長。結婚,真的是一種儀式,是笑中帶淚的成人禮。
兒時的家鄉,婚嫁總是有著特定的符號,聽到那個聲音,看到那些場景,你就知道,有人結婚了。無論是新郎還是新娘家,大門的門樓上總會掛上幾塊大紅色的布幔,富裕的人家還會掛兩個燈籠。而去了溫州才知道,在溫州或者江南的很多小鎮,門樓上掛的是藍色的布,其中有很深的江南風俗文化,而北方文化就是大紅大喜。
嫁女兒的那家,總會提前好幾天就家家戶戶地通知關系不錯的鄰居,自己的女兒某某天出嫁,到時候一定要來幫忙。印象中,接到這樣的通知,母親總會開心地很早就做準備,第二天一早,我還睡意朦朧的時候,母親就收拾好出門了。母親總會說,人家來叫我們了,就好好地去給人家幫忙。或許在母親看來,結婚是喜事,而愿意找你幫忙的鄰居,心里必定有你。
新郎家要做的就更多,大早上七點鐘,就能聽到音響里傳來任賢齊的《春天花會開》,聲音很大,歌很好聽。在那個VCD是富人專屬,KTV還沒有流行的年代,唯有結婚才能擁有一臺很大的電視,一臺DVD,條件好點的,還會配上一套音響。而總會在迎娶當天一早,就把音響打開,傳遞兩個信息:第一是,我要結婚了,第二是,我們家有錢。
而明知道這場婚禮跟我沒關系,也會早早起床,坐在院子里享受那個年代的流行歌曲,一首又一首,總也不會厭倦。而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習俗,有些村子結婚時候的音樂是戲曲,更加傳統。
那時候新娘子常有的打扮就是盤發,然后頭發邊緣放一圈粉色或者大紅色的布桃花花環,身著大紅色旗袍,或者干脆是簡單的紅裙子,每每看到這樣的新娘時,總忍不住想說,為什么要盤發?頭發散開來,多美啊!后來高曉松唱“誰把你的長發盤起,誰給你做了嫁衣”,后來知道“綰青絲”,當然后來也真的看到散發的新娘,才知道,其實還是盤發更美。后來,新娘的頭飾裝扮越來越復雜了,假花變成了真花,桃花變成了百合或者玫瑰。
那時候的婚禮沒有攝像,甚至連拍照的都沒有。那時候縣城有兩家很出名的婚紗影樓,一個叫愛神,一個叫新新娘。記得那時候跟小姨說起,小姨笑著回我,無論去哪里拍照,愛神都會降臨的呀!
結婚當天,新娘會在午飯前到新娘家,若是隔壁村子的,就走路過去,有一兩個伴郎走在最前面放炮,新郎走在中間,后面還有兩個伴郎也是放鞭炮,或者負責發煙。知道新郎要經過自家門口,早早的,村子里的大爺大媽,和上了年紀的老人們,會在門口放張凳子,凳子上或是一個空酒杯,有些細心的,還會放點水進去,俗稱酒席,伴郎路過看到,就會放盒煙。
距離遠的,新郎會提前租好了車,將女方家的親戚們一次拉過去,那時候特別喜歡坐這樣的車,尤其是車里的音樂打開的時候,那種感覺,像電視劇里一樣。
而新娘子則會在頭天晚上到縣城化妝打扮,試婚紗,然后等待一晚上。或者結婚當天四五點跟新郎一起趕到縣城去,聽說有時候還要排隊,因為村子里結婚總會選擇大家公認的良辰吉日,而這天,總是會有好多好多的新人。所以很多時候,化妝總是匆匆忙忙,新娘對自己當天的妝容打扮并不滿意。
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在上午10點多見到新娘時,她已經美美的坐在床頭了。假睫毛忽閃忽閃的,頭上的百合花很新鮮,湊近去,有淡淡的清香。那時候,新娘子像個女神,總忍不住沖她笑,就發現,哦,原來,她這么美。
新郎來的時候,不會受到伴娘們太多的刁難,而讓他們感覺最困難的,或許是新娘吧,提前談好了錢,新娘就會乖乖跟你走,談不好的,婚禮當天新娘會接著要,總把新郎弄得抓耳撓腮,把媒人弄得尷尬無比。記得最搞笑的一個新娘居然說“不帶錢,來干嘛?什么時候把錢拿過來,什么時候走。”
那時候的婚姻沒有太多愛情的成分,兩個人通過相親認識,彼此家境相合,就愿意“組成一個家庭過日子。”
時間一到,新娘的父母就會催著新娘出門了。記得最早的時候,是新娘左右兩邊各一個伴娘陪伴出門,新郎走在前面,有時候新娘會不知所措,緊張地不知道眼睛該往哪里看,而有些新娘就會很自然地昂首挺胸,等待著也享受著大家的圍觀。
到了新家,新娘換上另一條裙子,落入凡間,跟我們坐在一桌吃飯,矜持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往嘴里塞,飯后就各自散了,那些來幫忙的鄰居們幫著收拾桌席,然后挨家挨戶給沒能來吃飯的鄰居送一碗飯菜。
結婚時候的米飯總是特別好吃。軟硬適中,澆灌上了黑色的肉汁之后,大米就會一粒一粒的,我總會扒得一粒不剩,然后再要一碗。而且結婚的時候,會吃到土豆丸子,軟糯的粉條、粉皮,還有好多平時家里很少舍得買的新鮮菜。
結婚就這樣結束了。多年以后回想起來,留在新人記憶中的,會是什么呢?疲憊還是忙碌?
而這樣結合的一對新人,從最初的陌生到熟悉,經歷時間的磨合之后,就會跳過愛情,直接沉淀為親情,然后相濡以沫一輩子。
想起姥姥姥爺,姥爺是個知識分子,姥姥沒怎么讀過書,不知道他們怎么結合的,但是姥爺走后沒多久,姥姥也就跟著走了,有人說,是因為害怕孤單,有人說,年紀真的大了,而我想,那或許是一種心靈的感應吧。
青梅竹馬的小伙伴們漸漸地都為人婦,為人母了,印象中,只有jy結婚,我是在場的,吃飯,陪她出嫁,陪她拍外景,看著她從憧憬美好的愛情到習慣了生活的柴米油鹽,有時候想起來不免心疼,不免傷感,但有時候,你無法選擇的人生,就是這樣,不是嗎?
這個世界其實很奇妙,看過那么多新人之后,漸漸發現,漂亮的姑娘總會遇到一個帥小伙來娶她,長相一般的女孩也總能找到那個看起來跟她很合適的人。記得小時候還跟母親閑聊,“好奇怪誒,那些漂亮的女孩,她嫁的人長得也很好誒”,造物主就是有這種神奇的力量,讓大家各得其所,所以又想起楊瀾的那句話,不是你不夠好,也不是你沒人要,只是時候還沒到。
而小時候的我,從沒想到過,婚禮也可以成為一個行業,一場婚禮可以有四五十萬的布置,婚紗照可以去巴厘島、普吉島、臺灣,可以去圣托里尼,普羅旺斯,西藏,甚至阿爾卑斯,婚禮當天的每個瞬間都可以被生動地記錄下來,婚禮現場會有一個讓你感覺非常舒服的主持人穿針引線,酒店,會堂,草坪,都可以成為辦婚禮的地方,甚至普吉島,蘇梅島也可以。婚紗照可以成為時尚大片,新人也可以體驗做明星的感覺。婚紗可以分很多種類,可以高定,可以小清新,可以改變整個人……
看過了一場又一場的婚禮,聽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雖然歷經時間的沉淀,一切都會回歸到生活最本身的日常,但是,渴望今天比昨天好,總歸沒有錯。
小時候,看著鄰居的姐姐光鮮亮麗地出嫁,跟母親說,結婚真好。母親說,有什么好的?結婚要背負那么多的債,從此以后圍著鍋臺轉。
在我們的父輩眼中,結婚,是一個分水嶺,結婚之后,就承擔起了太多的責任,似乎當你從少女變成少婦的一瞬間,你馬上就學會了如何做飯,如何持家,如何養育孩子。我所看到的,愛情的觀念是單薄的,婚姻等同于庸常的生活。
聽過一個女孩的故事。平凡的她在初二那年與一個優秀的男孩相戀,這是一段不被看好的愛情,面對各種流言蜚語和壓力,女孩告訴他,我一定要向所有人證明,我是最有資格站在你身邊的那個人。故事講得不完整,我不知道她做了哪些努力,但是他們一直從初二走到了現在,一起走過好多好多地方,上海,巴厘島,三亞,麗江,華山……而他們,也在去年走進了婚姻的禮堂,婚禮的主題就叫“brave”。
兒時看到的婚姻雖然簡單,平凡,但卻穩定,純粹,沒有華麗的儀式,但卻可以走到最后,現在多變的世界,一切都可以很隆重,但是讓我們感覺彌足珍貴的東西,都沒有了。
昨晚偶然發現一首張信哲的歌,叫做《寬容》,歌詞寫得特別好。無論怎樣,都要對明天充滿期待,期待明天比今天更好,哪怕只有一點點。
寬容
演唱:張信哲
凌晨兩點半
你還在我身旁
關上電話
我不想和誰再多說話
愛著你的我
認真聽你說的每句話
凌晨兩點半 哦..
你不在我身旁
討厭自己
為何還要這樣的牽掛
愛著你的我
無法隱瞞自己對你的想法
你說你想要找個寬厚的肩膀
問自己帶你到什么地方
看著明天
告訴我你不會緊張
跟著我
海角和天涯
我說我想要找個避風的港灣
謝謝你
陪我到任何地方
你的寬容
還有我溫柔的包容
沒有淚的夜晚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