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解“仁”字,一人一二;人——站立的一個人;二——除我以外的很多人或天地之心,包容,博愛之道,用以提升自我。我認為,《論語》中孔子所論之仁,是從小我之仁到眾人之仁的表現(xiàn)。
“仁”被譽為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guī)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孔子僅用兩字闡述了這個可求難及之物——“愛人”,又補充解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大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人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這些仍是從小我出發(fā)講述的,我認為是最基礎的部分,是一種以修行自身而潛移默化他人的行為,或者說是釋放人之本性中的博愛、惻隱、正義之心,并將這種能量誘導他人激發(fā)本性中的正與善。小我之仁包括了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對父母之孝,對兄弟之悌,對朋友之信,對國家、君主之忠,對陌生人為友愛、仁愛。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中可看出孔子認為“仁”是一種每個普通人都應努力企及的,是日常的,即小我之仁,那么社會應是孔子理想那般,“天下大同”了吧!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達到,善惡終將共存。更何況是孔子所處之春秋,社會動蕩不安。當時的孔子又何嘗不是嘗盡了世間人情冷暖?戰(zhàn)爭、苛政正摧殘著人們“小我”心中的善念、仁心。嫉賢妒能,自私自利,于是,那么多與仁對立的詞語成為了人們的標簽。孔子應是處凡間的不凡之人吧,他的仁愛之心并沒有,也絕不會湮滅于這滔滔戰(zhàn)火、混沌社會中的,反而是這亂世使其心中仁心之火越發(fā)旺盛。然此時的“小我之仁”已經(jīng)在人們水深火熱的生活中越發(fā)岌岌可危。于是,仁得到了另一種角度提升。孔子周游列國,宣傳“仁”的思想。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顯然已經(jīng)不夠,有效治理,體恤百姓的君主所需要的是大仁之義。孔子明白:只有掌權者、統(tǒng)領者接近、達到真正的仁,百姓才能從連年戰(zhàn)亂的困苦之中解脫,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之時才能更好地普及仁愛。而我認為,他最終的目標是“眾人之仁”的實現(xiàn)。
然而最后,孔子的理想沒有實現(xiàn)(個人認為,原因還包括其他的政治思想,在此不作詳述),甚至到今天也沒有真正實現(xiàn)。但我認為他提出的“仁”直至今日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仍對社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孔子主張: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推動,是自己內(nèi)心的主動追求。我想如今的我們也應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追求“仁心”。
那么“仁”的價值體現(xiàn)在哪里呢?
從《論語》中看,孔子所論述的“仁”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學問,所以它的實用性非常強,甚至可以與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lián)系。倘若如今社會流淌著仁愛的風尚,那么,不僅使國民素質(zhì)更加提高,更能促進社會安寧、和諧。因為達到仁的前提條件便是善,一個心存邪念之人是無法達到的。仁更是一種道德準則的觀念,故有成語“殺身成仁”。雖然我們尚不需要如此境界,在日常做到自制愛人卻是必要的。
孟子由孔子之“仁”衍生的“仁政”對社會的管理者仍有教育作用,或者與今天的治民理念有許多契合之處。如:重視民生,在滿足物質(zhì)需求的基礎上,倡導先富后教(現(xiàn):發(fā)展經(jīng)濟),使民從善(現(xiàn):提高國民素質(zhì)),然后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從而鞏固政權,批評暴力,反對戰(zhàn)爭。
只有小我之仁的實現(xiàn),才能有眾人之仁,仁,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都如一泓清泉,一束朝陽般,不可或缺,也是孔子思想至今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希望它可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加以吸收和傳承。
轉(zhuǎn)載請簡信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