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盤里找到幾篇舊文,可能有些圖片已經是舊版的了,分析也比較淺顯。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我的啟發,同時也督促自己養成研究和總結的習慣~
選擇理由:新浪微博頁眉頁腳部分是經典的ios風格,在復雜的結構里也穿插著標簽式導航的變體等其他形式,還有復雜多樣的列表模式,在社交類APP里比較典型。
使用平臺:iphone7
1.首頁
1.1.頁眉
下圖(左圖)是新浪微博的首頁,頁眉是ios典型的導航欄,標題在中間,按鈕分布在左右兩邊,因為是首頁,不需要返回按鈕。微博在這里放置了一個叫做“好友關注動態”的頁面入口,用更多元的方式為用戶推薦好友。
1.2.頁腳
用的是舵式導航,置于中間突出位置的是發布按鈕,點擊后從底部飛出6個按鈕,用戶可以選擇需要的發布方式。而原來的發布按鈕“+”號,順時針旋轉變成了X號,點擊X號又逆時針變回“+”號,同時頁面回到動態列表。在這個用戶最順手的位置做了這樣的交互,方便用戶快速地在發布和瀏覽之間快速切換。這兩個行為方式在社交類APP里是最核心的行為。
1.3.內嵌式的搜索框
如上圖所示的首頁,有一個ios風格的內嵌式搜索框。剛進入首頁時候是沒有的,當頁面刷新或下拉之后就會出現。因為用戶無論是刷新或者下拉之后再返回,都是因為沒有找到或者錯過了自己想要的內容,這個時候提供搜索給用戶,可以讓用戶自己檢索想要的內容。
1.4.下拉框
左邊這個是經典的ios風格下拉框——帶小三角的圓角矩形。右邊這個做了一些改變:(1)當分組很多的時候,下拉框可以上下滾動,顯示更多的內容。如果用tab導航的話,由于分組的名字是由用戶起的,字段長度差異可能會比較大,會顯得比較凌亂,而且首頁的元素已經夠多了,再用tab導航的話內容區域就更小了。下拉框則可以在不需要時候收起,節約空間。(2)在下拉框的底部有一個“編輯我的分組”按鈕。這樣做的優點在于不需要頻繁地跳轉到另一個頁面,可以直接快速的切換分組,只有在要對分組進行編輯時,才會跳轉到新的頁面,在新的頁面用戶可以更專注于編輯分組,而不用擔心誤操作,畢竟下拉框空間有限,不方便直接編輯。再說回左圖,有個小問題,就是圖標用了雷達的圖標。用戶點開會發現除了雷達還有其他的2個功能,所以用雷達的圖標代表所有的功能會有歧義,它正確的意思不是“雷達”而是“雷達等功能”。不喜歡用“雷達”的用戶,也會比較難發現“掃一掃”和“打車”的功能。(現在最新版本的微博里右上角只有“掃一掃”和“打車”,并且默認顯示掃一掃這個比較常用的功能)
1.5.刷新方式
微博中,下拉刷新和頁面加載用的都是這樣的菊花形加載,這種加載方式只表示狀態,沒有進度顯示,如果用戶長時間的等待的話,會感到不耐煩,不知何時才會加載完。但下拉刷新和頁面加載都屬于短時間的加載。在網絡正常的情況下幾秒之內就能完成加載。所以不需要顯示進度,只需讓用戶明白正在加載即可。
1.6.微博列表
微博的列表從整體的結構來說是以垂直列表為主,穿插著小圖輪播式的“好友關注”和“相關文章”。但是往細了說,根據微博內容的不同,呈現的結構也稍有區別,這些設計模式同樣也出現在其他社交類應用里:
1)純文字微博
下圖左圖這是一個標準的列表單元格,但是在微博里不常見,因為在快節奏的讀圖時代比較沒有吸引力。但是從它可以看出微博的基本結構:如下圖右圖所示,由于大多數中國網民的閱讀習慣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所以左上是最重要的地方,放置用戶頭像。這是社交APP,發布者還是比較重要的。頭像右側是用戶名,如果有VIP之類的身份標識的話,會顯示在用戶名后。下面是小字顯示的發布時間和發布客戶端,用來顯示發布當時的狀態。再往下是內容正文區,這部分面積最大,微博的話最多可顯示7行,超過的話用“全文”來收納超出的內容,點開可以進詳情頁看全文。最下方是互動操作區,用戶從上到下瀏覽完后就可以選擇互動的方式——轉載或評論或點個贊,它放置在這里也是因瀏覽順序而決定的,用戶不可能光看到誰發的就去評論。但這三個要比其他的互動方式要重要,因為作為一個社交類的APP,它需要引導用戶去互動、發布。而右上角的向下小箭頭里收納的是對該用戶或正文的一些其他操作,如收藏、舉報等個人角度的操作。從使用頻率和業務需求的角度來說,都弱于底下的三個互動操作,因此將它們收納起來,用戶需要時可以自己去展開。
除此以外微博還有很多類型的單元格,都是在文字后插入其他的內容,例如圖片、視頻、鏈接等。
2)圖片微博
文字后插入圖片的形式是微博乃至大部分的社交APP里最常見的一種模式。如下圖所示的是插有圖片的微博。根據圖片的數量不同,布局上會有些變化。只有一張圖片時,按實際比例展示成縮略圖,優點是展示出圖片最真實的比例效果,缺點是當圖片是豎圖的時候布局不是特別好看。圖片大于一張時會變成網格的布局,優點是在有限的空間里羅列盡可能多的內容,尺寸統一的方形圖片和較小的間距,看起來比較有品質。有些愛玩的網友會利用這個特點進行自定義的設計,例如把9張局部的圖拼成一張大圖,更有趣味性和視覺沖擊力。
值得一提的是,當圖片為4張時,正好形成一個四宮格。這樣就不會導致第二行只有一張圖片了。不過在有些app里還做了更好的處理,就是把4宮格單張縮略圖的尺寸比9宮格的單張尺寸做得略大一點。這樣排版上會看起來更飽滿。
3)視頻微博
除了圖片以外,插入視頻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模式。如下圖左圖所示,微博的視頻用一個相同的大圖比例呈現,圖片上會有一個播放按鈕。但其實當視頻拖動到頁面中間時,視頻會自動以無聲的方式播放并顯示進度。優點是可以讓用戶實時地看到視頻內容,比較生動。
4)文章微博
上圖右圖所示的是發布文章所生成的微博,會以一張較大的封面圖加上一行標題(圖下方)的形式呈現。這種形式在一些電商的社區也是常常會看到,例如淘寶微淘里的“熱文”。單張大圖以統一的比例呈現,與單圖微博(左上圖)不同的是,它更有感染力,看起來更有檔次,讓人產生一種內容很專業的感覺。因為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微博(包括其他社區),用戶往往是匆匆的瀏覽,如果不增強感染力,很難讓用戶駐足,甚至去瀏覽較長的內容。標題都在圖片之下,可見圖片才是吸引用戶的首要元素。不過微博這里的設計,標題的存在感似乎太弱了一些。和圖片的整體性有點欠缺,這樣容易讓用戶產生只有一張大圖的錯覺而錯過文章。
5)其他鏈接
除了以上所述的幾種主流的單元格模式以外,有些微博在文末也會插入如下圖所示的其他鏈接,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商品、音樂等其他內容。以圖片+標題等內容的形式呈現。比起純文字來更生動,還可以知道鏈接的屬性,例如音樂的話上面會有一個播放的圖標之類的,缺點是感染力不夠,優點是不會占太多空間,在有限的空間里給用途提供足夠多的信息。
6)小圖輪播的推薦列表
下圖是微信的好友關注,其實不止是好友關注,還有推薦的文章等,都會以這種形式穿插在微博列表里,目的是向用戶推薦好友或文章,以促進活躍度及強化社交。同時又不能影響用戶正常瀏覽微博,所以用這種形式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推薦足夠多的好友或文章,或其他信息給用戶。缺點是在用戶快速瀏覽時容易忽略。
2.“消息”和“我”——垂直列表
1)下圖左圖是微博一級導航下的第二個tab——消息。同首頁一樣,標準的ios風格導航欄和內嵌式搜索,一進來的時候搜索是隱藏的,下拉才會顯示。
頁面內是標準的垂直列表。這種形式的優點是簡潔清晰,冷靜高效。用戶到這里來往往是主動尋找一些內容,不像在首頁常常是瀏覽的。所以這里不需要像首頁那么復雜詳細的列表,只需要簡潔清晰的列表即可。根據用戶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的閱讀習慣,左邊一排呈現的是圖標或頭像,用戶可以一目了然。而“@我的”、“評論”、“贊”三個核心的社交功能圖標置頂,之后的內容按時間由近及遠排序,讓用戶可以隨時見到最新的消息。
上圖消息列表有2種單元格。一種是帶箭頭的二級列表,進去以后是子列表。這種形式的列表缺點是中間空白太多,有點浪費空間,而且不適用于層級太深,容易造成用戶的厭倦。所以微博在這里只用作二級列表,再進去就是最后一層列表——微博列表,層級很淺。
另一種是沒有箭頭的列表,進去以后是對話框列表。優點是顯示了一部分內容信息,用戶可以快速的做出判斷是否有興趣查看,提高了使用效率。根據ios的操作習慣,左滑可以進行刪除。缺點是呈現的內容太多不能再放置其他操作,比如箭頭、控件等。所以這種形式最適合用于這種消息列表。
2)上圖(右圖)是“我”的界面。“我”與“消息”的界面一樣,是一個標準的垂直列表頁。由于這里只是功能的陳列,不像消息列表所要顯示時間等信息,所以這里每個單元格的高度都不高,剛剛好容納一行標題。“新的好友”、“我的相冊”、“草稿箱”這些原始的功能層級都不深,而“微博錢包”、“微博運動”、“粉絲服務”、“粉絲頭條”這些擴展的功能進去以后都是一個獨立功能的首頁。所以這里的內容層級都比較淺,適合這種帶箭頭的列表,可以直達目標頁面;四個擴展功能后面還有灰色的小字用來引導用戶;根據具體頁面的類型還進行了分隔。所以整個頁面看起來簡潔清晰,冷靜高效。
最后,這兩個頁面時都有一個共通的缺點,就是只有標題的單元格和有補充信息的單元格放在一起,布局上疏密明顯,只有標題的單元格看起來很單薄,標題右邊空蕩蕩的。而與其他信息的單元格對比之下就覺得密密麻麻的。
3.發現
3.1.頁面內的標簽式導航與分段導航的切換
下圖(左起第一張)是微博的“發現”頁面。頭部是ios經典的導航欄搜索。下面是輪播banner,這里用了輪播是為了在有限的空間里多呈現一些廣告內容。再往下有兩行入口圖標,然后是微博列表。
微博列表模塊的開頭部分有個導航標簽式的導航。如果頁面上滑到了微博列表頭部的位置,或者點擊某個標簽,這條標簽式導航就會吸到頁面頂部,變成標簽式導航樣式的分段式導航,見縫插針插進了導航欄。這是因為每個標簽下面的內容信息量很大,還要分出第二層級,也就是吸到頂部以后
該導航下面出現的一行標簽(見右圖)。但是分段式導航的標簽不宜太多,最好2-3個,微博用了4個,但所幸都是2個字的,看起來不算太擁擠,因為還有返回按鈕,如果太擁擠的話,第一個標簽離返回太近也會有歧議。布局上也會顯得頭部太重。
3.2.滾動式標簽和“更多”
如右上圖所示,“熱門”、“榜單”、“視頻”這三個板塊都是微博內容,標簽多于5個,所以做成了滾動式標簽。
這個設計的優點在于靈活的運用了標簽式導航的變化,讓用戶在沒有明顯的跳轉的情況下,順利的切換,不影響用戶閱讀的同時,承載了更大的內容量。缺點在于標簽不宜太多,例如“熱門”下的標簽
有三十多個,后面的標簽點擊率會很低。并且如果不是根據用戶的偏好進行排序的話,很有可能用戶并不喜歡前面的內容,而喜歡在最后面,但他未必知道后面會有,也未必有耐心瀏覽到最后。
而最后的“頭條”是用戶可以自己定制的新聞內容,所以只放了4個優先級最高的,最后一個“更多”點擊后進入“全部頻道”(見上圖右圖),可以調整優先級,或者選擇想去的頻道。與底部導航欄一樣的是,關閉按鈕還是在底部,這樣方便用戶快速地回到頭條頁面。缺點同樣也是標簽過多容易造成用戶的困惑。還有,不是在原標簽下直接展開的,而是滑出一個浮層,所以可能會有點跳出感。但比起滾動式標簽還是好一點,因為這種網格式布局的標簽列表,把每一個標簽都平等清晰的呈現給用戶,便于用戶快速的選擇,而不用反復操作滑動去找不確定是否會有的標簽。
4.標準的標簽式導航和“更多”
1)下圖是“我”里的“我的贊”。頁眉也是典型的ios風格。標題在中間,右邊是ios風格的“更多”(安卓是豎著的,之后分析安卓的app時候會有圖),左側是返回,并且帶有上一級的標簽,即“我”。這頁的標簽式導航是一個典型的標簽式導航,并且一直置頂。無論頁面如何滾動,它一直都在,用戶可以便捷的再不同類目之間切換。
2)點擊三個點的“更多”按鈕從底部浮現選項,可以選擇“刷新”或“返回首頁”。這里只有2項,其實也可以做成2個按鈕放在右上角。之所以這樣做,好處首先是給用戶更大的點擊空間,避免誤操作。還有就是頁眉的布局不至于太擠。缺點就是需要多點一步。并且在上面點擊后從底部浮出浮層的話用戶的操作幅度有點大。但這和首頁的下拉框是有區別的,下拉框主要是同級頁面間的切換或者功能的切換。而這里是顯示更多操作,所以也不適合用下拉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