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批判性思維,我覺得這本書的知識點有點多,有些也比較難以理解,所以在讀了一大半之后決定重新再讀一篇,并且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的摘抄一下重點,這算是這個系列的開篇之作了。
如果我們不是隨性所欲地敷衍了事,而是對自己的論證展開反思并不斷完善,我們就能生產出較好的思維產品
把這句話放在第一位,也是覺得這句話確實可以初步的解釋一下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然而,面對這句我,我也要發揮一下批判性思維。“對自己的論證展開反思并不斷完善,我們就能生產出較好的思維產品”,這句話的前提我覺得是首先擁有足夠的知識,知識的深度,知識的廣度很重要,否則,即使不斷論證,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本來就不夠,論證出來的結果并不一定會是‘好的思維產品‘,反而有缺陷。所以,我的想法,先讀書,多讀書,在自己知識的水平達到一定境界之后,批判性思維也許才可以發揮它真正的效用,這就是所謂的 “磨刀不誤砍柴工”。
術語部分:
1. 客觀斷言 & 主觀斷言
客觀斷言就是在陳述一個事(所謂的斷言),在表達一個觀點【本來是想說陳述一個事實,但是怕大家難以理解】。但是這個觀點的正確與否不取決于思考者或者陳述者的意愿,而是取決于事實真相。
主觀斷言也是在陳述一個事(所謂的斷言),在表達一個觀點。但是這個觀點的正確與否取決于思考這個問題的思考者的想法。
下面的這個是部分原文的摘抄,不知道我在先用我自己的想法解釋了一遍以后可以不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客觀斷言的特征是:它的真或假不依賴于思考著認為它是真還是假。
舉個書中的例子: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離北極比赤道近。
這個就是一個客觀斷言,它在表述一個觀點(事實),然而這個觀點(事實)的是假(錯)的,所以這是一個假的客觀斷言。
主觀斷言的特征是:主觀斷言的真假依賴于人們認為它為真還是為假。
舉個例子: ? ? ? ? ?作者很帥??!
這個就是一個主觀斷言,因為我在面對這個觀點的時候,我會覺得正確,我覺得自己帥,但是當“你”看到我的時候,面對這個觀點就會認為是錯的,因為“你"就不覺得我帥。
【看到這里我自己似乎又有了一個解釋,臨時想到的。一個陳述是客觀斷言還是主觀斷言,取決于是否具有唯一的標準去判斷?!?/i>
2. 論題:論題分為主觀論題和客觀論題(在這本書里,論題就是指問題)
客觀論題:答案的正確性不依賴思考者怎么想
主觀論題:答案的結果取決于思考者的主觀看法。
區別還是上面提到的,標準是否具有統一性
當我們為接受一個斷言給出理由的時候就是在做論證。論證有“前提”和“結論”構成。前提是斷言提供理由的陳述,被前提支持的斷言就是論證的結論。
(之前在寫論文的時候其實對于這個論證不是很清楚,所以有的時候寫出來的東西會很模糊,通過這個自己可以很好的明白論證所需的要素是什么,因此在以后論文的時候認真看一下自己的一些結構部分)
對于任何論證而言,論證的結論是在表明對論題所持有的立場,而論證的前提則是要給出吃特定立場的理由。一個推理的質量,取決于為得出結論而提供了多少支持的前提。在隨后的章節中我們將具體地學習評價推理的基本規則,目前我們僅指出對于批判性思維而言最重要的兩點。
第一,可以支持結論的前提必須是真的;
第二,可以支持結論的前提必須是和結論相關的,而且必須是和結論的“真”相關的。有時候我們把這些要求表達為:前提必須是令人信服的。
接下來段話,我想單獨的提醒一下,盡管說都是直接從書上摘抄的,但是不得不說,這個部分更表現出了 “批判性思維” 的本質。
前提:我愛小培利格利特,我能夠照料他嗎我找不到任何拒絕接受他的理由。
結論:所以,我應該領養培利格利特。
佳美所給出的前提中有一個特別值得我們考量:“我能夠照料它”。這個前提與其結論相關,但是,它的確為真嗎?佳美真的有時間訓練培利格利特嗎?他有沒有訓練培利格利特的場所?如果她去旅行,培利格利特怎么辦?每年夏天,佳美住在父母家時,培利格利特怎么辦?
佳美當初思考得越仔細,她重新考慮自己所做的推理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少。當然,只有當它真正考試重新考慮自己的思維的時候,她才能知道她當初的思維中哪些需要重新思考。批判性思維與寫論文非常相似:寫論文的時候,你總是先完成初稿。然后,為了盡可能完善你的論文,你會不斷修改,提高。批判性思維也是這樣,為了讓你的思維盡可能正確,需要你多次檢視當初的思考。或許存在這樣的人,他的未經檢視的原初推理就是正確的。遺憾的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那些推理能力并非完美無缺的人,更有可能高估自己的推理能力。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論題,只有需要通過論證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才是論題。
我們在接受消息的時候,會本能的受到“經驗”,或者以前的經歷所帶給我們的影響。
3. 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
在判斷某人提出一個觀點的時候,我們更傾向于“我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而非 “此觀點是否合乎邏輯”。
通過結論的可信度來判斷一個推論的正確與否被稱作信念偏差。我的理解是,在結論知道之后,我們會形成一些定勢思維,可能會影響我們對于這個結論的判斷。
錯誤共識效應(錯誤公式效應指人們的默認自己和周圍人的觀點與整個社會的觀點一致的傾向)有聯系。另外一個扭曲的認知是所謂的從眾效應。
消極偏見:人們相信消極信息多于積極信息的傾向。在經濟學中有著消極偏見的一個推論,它講到人們往往更愿意避免損失而不是積累收入,即損失規避。因為我有投資股票,所以對于這個有比較深的理解。
圈內偏見
認為只有自己才會被意外和現實所制約而外人不會的傾向叫做基本歸因錯誤。
另一種潛在的心理和認知干擾源來自過度自信效應。它是一種自我欺騙偏見的一種,并可以在多種不同的環境下起作用。當人們預估他對某事判斷正確的概率時,預測值通常都會比實際值要高—至少在問題很難或者在所面臨的是不熟悉的領域時。與過度自信效應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就是高于平均水平的錯覺。
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考,特別地,批判性思維是針對你自己或者他人就特定情形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進行評估。
其實本章的內容乍看會比較難以理解,然后告訴了我們一些慣性思維。通過本章的內容我覺得其實可以對一些思維定勢有了解,然后會有設防的心理,進而讓自己進一步深入思考人家說話的對錯。
【這部系列的初步打算先從原文摘抄,我覺得有必要讓不熟悉,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的人先通過原文了解一下,等這本書“抄”完以后會寫一篇自我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