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專欄不斷學習,最近覺得越是基礎的概念,越是難真正理解掌握。對從小到大聽了無數遍的大道理的理解一直都停留字面意思上,這也是我“聽了不少人生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聽了僅僅只是知道了,不代表真正理解了其深層道理,搞不好還會被看似“矛盾”的大道理搞得暈頭轉向。每一個大道理都是一個概念或者一個規律,有它的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就比如這周說的主題“投資領域切記all in ”和今天的關鍵詞“耐心”。
投資領域不能all in 的根本原因是在做未來確定性預測,而未來之所以是未來就是因為其存在不確定性,不管我們如何做預測,不確定性都是存在的,我們的各種預測方法和信息都是讓預測結果的不確定性不斷逼近零,但只要未來還沒來,不確定性始終存在;即便最后結果果真如預期結果一樣,那也并不能說明之前的預測結果沒有不確定性,只是最終結果剛好落在了確定性區域。但,如果還是想要玩all in 那就要保證all in 的資產是在這件事情上的最大值,而不是自己的全部家當,具體all in 的相對占比就是通過凱利公式來算。同時凱利公式也告訴我們在那些完全沒有不確定性的事件上就是可以all in 的,比如健身和學習,很明顯只要投入了肯定有產出,產出差異就是不同的方法帶來的效果差異,這里all in 的是閑雜時間。所以當如果有人說不可能一天24小時全部都去健身學習時,肯定不是這個結果了,因為放到一整天24小時來說參考系就發生了變化,參考系涉及到個人生存、個人發展等等,此時凱利公式的P也就發生了變化,投入時間的多少也就不再是all in 。綜上,就一個公式的應用在不同事情和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的計算,更不用說一個大道理了。
再來說說今天的關鍵詞“耐心”,之前我對“耐心”的理解就是不耐煩的時候壓抑一下不耐煩的情緒,比如上樓梯的時候熊孩子在那折騰不讓人上,我壓抑自己的不耐煩,安靜地等熊孩子的父母調教熊孩子,再上樓梯。但是沒有理解到在個人成長上也應該要有耐心,尤其是一個人在前進的時候,對于反饋和結果的期待應該多幾分耐心,安靜滴做好練習、思考和實踐,而不是期待看了一本有關寫作的文章就認為自己能寫出經典名著,或者引爆朋友圈的熱文之類的。這也就是笑來老師說的不要高估短期價值而低估長期價值。同時耐心也讓自己學會拒絕被“及時反饋”這個妖艷賤貨勾引,不見得所有的及時反饋都是有用的,比如發了朋友圈就是為了期待別人的點贊和評論,讓自己反復看手機,從而浪費大量時間和注意力。
只是“all in ”和“耐心”我就理解的這么模糊不清,在這樣的認知情況下,我還能指望自己在關鍵時刻做出有效決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