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改變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忘記了什么,二是明白了什么。
腦海里沒有橡皮擦,所以不會突然失憶;但隨著年齡增長,會越活越明白,哪怕開始只是朦朧的感覺。
工作一年多,初入職場的忐忑和興奮慢慢逝去,日子開始平淡如水,總感覺這不是想要的生活。那時住公司宿舍,旁邊有個小廣場,每晚有大媽們跳廣場舞,我也是其中一員。相對跳舞時遇見同事的尷尬,我更在意,可以動起來,打破固有節奏。
都說距離產生美,距離其實產生的是更遙遠的距離。辭職,回到初來深圳的地方,同學們都住在那里。一年半的偶爾聯系,工作的不同,大家交流的越來越少。隨著回歸,一兩次聚餐,微信互動,仿若又回到大學時代,跑步的契機由此而來。
如貓叔小灶群視頻宣傳里提到,很多時候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知道。工作后慢跑就是我不知道的,而且不敢嘗試的。
印象里的跑步畫面停留在,初一運動會100米未入選參加,高三和大一運動會100米,大二運動會200米,大一體育考試800米的不及格和補考后虛脫的身體、煞白的面色。短跑和長跑表現的差異讓我的意識停留在只有爆發力,沒有耐力的階段。
同學中有一位喜歡接觸新事物,如早期的蘋果機、讀書、跑步等。他用實例向我證明,慢跑是可行的,而且隨時間拉長,距離也更遠。想改變,就先從跑步開始吧。
一周、二周、三周,第四周開始變得拖沓,不想出門,身體也累。同學說,第四周是疲倦期,扛過去了就好了。在他的陪伴下,渡過最艱難的時候,后來哪怕中斷幾個月,也很容易拾起而不會再疲倦。所以有共同興趣的小伙伴是很重要滴~~
找最適合的距離。1KM,2KM,3KM..5KM,平時大部分時間是5KM,時間和距離都剛剛好。偶爾會加到10公里,半馬前,只進行過3次10KM。雖然半馬安全跑完,但其實沒有進行系統的訓練,有安全風險,建議參加比賽的童鞋們還是跑前做計劃,好好準備。
不追求數據。剛跑步的時候,排次很滿,除開天氣原因,每周至少六天。除了帶來體力的提升,壓力也隨之上升。某天因為事情耽擱未跑,就是產生負罪感,這與初衷相背。跑步的時間越長,對這項運動越喜愛,越清晰初衷:它應作為終身運動,保持運動狀態。現在每周目標是至少兩次(外事耽誤也不會再有負能量),其它時候加入室內運動(馬甲線練了一個月也沒見著效果)。
享受跑步狀態。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運動,昏暗的路燈,周圍來往的人,熱鬧的街景和自己的呼吸聲。有時思考,有時唱歌,有時會因行人而好奇。心情隨著跑步飛揚。
改變,從跑步開始。開始讀書,學習理財,在新年里做計劃,做總結,報名感興趣網課;2017年遇到小灶群,更是認識一群在進步的小伙伴。
未來還很長,可以一項項嘗試新事物,保持好奇心,成為更好的自己。
PS:雖然跳舞水平一般,但是體育舞蹈課也修了兩年,哈哈~~~
錯過了作業時間,不過好久沒寫這么多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