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看到文章的朋友:
從這一篇文章開始,我將陸陸續續地把十一假期的騎行天路的游記寫在這里,直到最后一篇會寫出自己整理的北京騎行草原天路的詳細攻略。文筆拙劣寫的有點瑣碎,也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游記,更是對自我的一次檢視。寫給自己,留個念想;分享給大家,給生活加點“料”。
草原天路并不是什么馳名天下難度四個加號以上的線路,但是對于初次中遠途騎行的我們,它有著不同尋常的里程碑式的意義。所以,我想要把它記錄下來,然后希望自己走的更遠。
“我回來了!”
車輪滾過出發的那個路口,看著手機里的騎行APP記錄的里程數剛好從599.99km跳到600km,我不禁脫口而出。而彼時那幾個路人詫異的表情,我并沒有在意。
每當一段旅途圓滿的時候,總要忍不住回想一路走來。我卻不敢相信我們會把計劃好的線路一改再改,改得面目全非卻意外走出一條最合理的天路環線;也不敢相信我們臨時湊起來的菜鳥隊伍沒有分崩離析,而我也始終沒有實現自由單騎上路;更不敢相信面對一路曲折困難,沒有見過“騎行世面”的我們,就這樣一腳深一腳淺得把這條路堅持到了底。
然而,我十分敢相信的是,實現所謂“不敢相信的事”會讓我們昂頭挺胸地去做更多“不敢相信的事”,大概當你發現一切坎坷都看起來一馬平川,就是好久不見的自信。
緣起
一切起始于盛夏的一個周末,在濤哥的慫恿下,我借他的錢買了一輛嶄新的山地車。從此,我總是按捺不住狂熱的欣喜之情,一到周末就忍不住騎上它跑到山里面拉練一圈。我計劃的每條環線基本上都是一百多公里,快去快回之后,我拖著疲憊的身體默默念叨:“下周末歇菜了。”然而,一到了周末我依然腳底板發癢,多數時候還會沖出去,直到筋疲力盡。
這樣短途騎游的次數慢慢多了起來之后,就開始覺得這樣不夠過癮,進而越來越向往中長途騎行。
八月之末,一場秋雨一場涼,盛夏退場,秋風漸涼,國慶假期也開始在每個人的計劃里尋找著自己的位置。然而北京的秋天很短,就像在燥熱驕陽里,用秋風撩動你涼爽的觸覺,卻不給你徹底的透心涼,直到某一天突然變成徹骨的寒。
計劃浮現
即使在這樣短暫的風朗氣清里,我還是感覺道了秋天對于騎行的善意,于是自然而然地,我的國慶計劃就和騎行緊緊聯系在一起。我在地圖上估摸著六百公里的距離,最終目光停留在草原天路附近。面對可行的完美計劃,心下激動不已,只是當時并沒有想到——原來小小的“天路”,對于新手來說,依然顯得這么高,這么陡。
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是相當猶豫是一個人獨騎還是找一群人結伴的。大概還是以分享為樂的人類群居本性占了上風,于是我先在騎行APP上發了一個約伴的帖子,一邊約伴,一邊一點一點地著手做著各種準備工作。那段時間的業余生活真的很充實。
隱憂四伏
“你們都沒有中長途的騎行經驗嗎?”有人在我新建的騎行聊天群里問了一句。
……
沒有回應,面面相覷的尷尬氣氛完全可以想象到的。
直到臨近出發前幾天的時候,還偶爾有新的小伙伴加入微信群,大家激烈的討論著各種關于中長途騎行的初級問題。現在想想,雖然對于騎行老鳥來說,問題甚至簡單到讓人不知該如何回答,但是那種臨行的心情也相當有趣。最終我們敲定了八人名單,有的人準備許久,有的人臨陣磨槍,大家卻都一樣對那一天的到來充滿了期待。
我在期待之外卻多了一層糾葛感,一邊向往獨自旅行的自由卻擔心過于孤獨無味,一邊喜歡團隊騎行的快樂卻擔心拘謹束縛,面對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的內心沖突,我準備把它帶著上路了,用類似逃避般心態說:順其自然吧。
有人說,旅行過程中最美好的就是此刻——那是一種即將上路、即將擁抱未知的忐忑而興奮的瞬間。后來,我發現旅行過程中最灰暗的時刻與之相反,那就是在旅途真正結束的那一刻——解決了所有的未知和新奇卻悵然若有所失而不知何往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