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喜歡重復做一件事,今天讀書后才知道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晚上睡覺前給寶寶讀繪本的時候,我說換一本讀吧,她總是回答說,不要。同樣的繪本前天講過,今天又講過,前前后后講了快有十天半個月了,她還是不讓換新的。之所以會不厭其煩的聽同一個故事,是因為孩子在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景,然后是準確的概念。當她把這些概念具體化并慢慢運用到生活中時,這些內容就會成長為孩子認知的一部分。接著認知會有一個新的提升。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有的孩子可以馬上運用起來,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才用,這是認知延遲的問題。當你告訴孩子某些內容的時候,孩子可能一年都不使用這個概念。但也有可能某一天突然就說出來了,并領悟了它全部的意義。所以有的時候你以為孩子沒有掌握,其實他已經吸收了,只是他還沒有使用而已。
想想我們大人也會有這樣認知延遲的時候,比如我自己。同樣一件事情10年前和10年后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顛覆性的看法。10年前只喜歡盛夏季節里盛開的荷花,見不得秋季池塘里凋落、蕭瑟、一片殘敗的景象。10年后的今天,會有種雖敗猶榮的感覺,這樣的殘缺也是另一種美,只是美得沒有那么絢麗,那么耀眼。這才算得上荷花完整的輪回啊。就像人的一生,如果只見得花開見不得花敗,大概也是不圓滿的。而且總是處在盛開的狀態,大概也會累吧,也需要把這樣的絢麗留給別人,轉身做個低姿態的人。這樣以來,有起有伏,起起落落,能量才更守恒,是吧。